刘邦临终前都预言了什么?

2024-05-08

1. 刘邦临终前都预言了什么?

刘邦正式册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赐印那天,刘邦仔细端详刘濞,发现面有反相。心理非常后悔,但是君无戏言,自己册封了。刘邦只得拍着刘濞的后背,说道:“五十年后东南地区将有大乱,难道是你吗?天下同姓为一家,千万别造反!” 刘濞连连顿首说不敢。刘邦死后,刘濞在他的吴国境内,开铜矿铸钱,煮海水为盐,再加上无需向朝廷上税,因此吴国非常富庶繁荣。汉文帝即位后,刘濞的太子入京,与皇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下棋,吴国太子非常蛮横无理,刘启一怒之下抄起棋盘打向吴国太子,吴国太子福薄命浅一命呜呼。刘濞大怒,此后称病不朝,在吴国境内召集亡命,意图不轨。

刘邦临终前都预言了什么?

2. 临死前的刘邦说了什么预言,在四十年后应验了?

公元前196年,这一年对于刚刚建立起来才几年的汉王朝来说是最血腥的一年,曾经在汉朝建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相续在这一年以谋反罪被杀。

为此刘邦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他平叛英布叛乱时,中了致命的一箭后久治不愈,不久离开了人世。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后,在去世之前,他召见了自己血气方刚的侄儿刘濞,刘邦见到侄儿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汉书》

意思是我看你面带反色,四十二年后,有人在东南方向造反,难道是你吗?天下刘姓本是一家,你可要老实点。

刘濞听后,连忙磕头说自己不敢。

结果四十二后,刘濞真的反了,而且与七个诸侯国联手反叛,一度将大汉王朝陷于危险之中。

那么刘邦真的能够预知未来,刘濞又为何要反叛?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长子,刘濞跟他的父亲有所不同,刘仲为人忠厚老实,没什么能耐,当年刘邦让他去镇守代地,结果匈奴一打过来,他弃城而逃。

但是弱父有强儿,刘濞孔武有力,剽悍勇猛。

淮南王英布反叛后,由于刘邦的儿子大多都太小,不能担当重任,刘邦只能带着侄儿刘濞御驾亲征,刘濞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作战勇猛,立下战功,颇得刘邦赏识。

英布叛乱被平定后,刘邦担心淮南国多生事端,想派儿子兄弟镇守,奈何儿子们又太小、兄弟能力又不够,吴地难以震慑。

于是刘邦把目光转移到年仅二十岁的侄儿刘濞身上,如果有这位勇猛雄壮的侄儿替自己镇守淮南之地,刘邦也可以安心了,因此刘邦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刘濞继任吴王之位后,最初还算比较老实,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当然这跟刘邦在军中、兄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有关,此时的刘濞对叔叔还有敬畏之心。

吕后执政后,她的铁手腕和政治才能也让很多人畏惧,吴王也不例外,所以他跟中央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


吴国的豫章郡有一座铜山,拥有大量的铜矿资源,刘濞便开采铜矿铸钱,史载: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史记》

到了文帝朝吴、邓钱通行天下,吴国的富有程度与天子相当。

由于吴国的地理位置靠海,除了铸钱以外,还可以煮盐,为此吴国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诸侯国。

刘濞与中央政府产生隔阂缘于一场棋局。

史载吴国的太子,也就是刘濞的儿子刘贤入京与中央政府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一起下棋,在下棋的过程中,两位太子产生了一些分歧,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刘启一激动,用棋盘打死了刘贤。

汉文帝派人把刘贤的遗体送回了吴国,刘濞看到后非常气愤,他说天下刘姓一家人,直接在长安找一块地安葬即可,何必又送了回来,刘濞一气之下派人把儿子的遗体又运送回长安,而且他再也不进京朝见汉文帝了,他说自己有病在身,不方便入京。


后来中央政府派人调查此事,发现刘濞没病谎称有病,汉文帝便扣押了吴国的使者,刘濞听闻后惶恐不安,便开始为谋反做准备。

汉文帝向来比较宽和,在他人的劝说下,他主动赐刘濞凳子和手杖,向刘濞示好,并且特许他直到老死都可以不用朝见天子。

刘濞听闻后,松了一口气,暂时取消了谋反计划,但是他跟汉朝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因为吴国富庶的缘故,刘濞下令免除吴地老百姓的赋税,刘濞此举在吴国深得人心,除此之外,刘濞每年都亲自去慰问那些有才之士,这几项政策在吴国一共执行了四十几年,直到刘濞去世,所以刘濞在吴国的号召力很强。

刘濞的举动被一位名叫晁错的大臣看在眼里,他认为刘濞不是泛泛之辈,在自己的封国内大力推行仁政,邀买人心,而且还大力发展军事,继续这样下去恐怕后患无穷。

他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汉文帝并没有采纳,在文帝朝有不少人提出过削藩,文帝都没有采纳。


晁错不死心,到了景帝即位以后,因为晁错以前是景帝老师的缘故,备受景帝器重,他不放过任何劝说皇帝削藩的机会,他常常劝景帝削藩,尤其是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吴国,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汉景帝考虑事情没有文帝那么全面,也没有汉文帝那么沉稳,他听取晁错的建议,从即位的第三年就开始削藩,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削了三个诸侯王的封地。

中央政府的削藩举措让刘濞颇为不安,加上早些年的太子棋局事件,让他更加不安,刘濞便开始为谋反做一些准备,但是他始终没有正式宣布反对朝廷,或许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汉景帝给了他这个时机。

不久之后,汉景帝对吴王刘濞下达削藩命令,一下子要削去吴王会稽和豫章两个郡,刘濞当即决定起兵。

当然靠吴国一国之力不足以与中央政府抗衡,刘濞联合楚王、胶西王、赵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六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造反,这就是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这次叛乱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次挑战,虽然最后由于刘濞的战略失误,周亚夫的指挥得当,七国之乱得以平定,但是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首先是地方诸侯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化,其次,汉朝建立以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到了文帝即位以后,连小规模的战争都没有发生过,老百姓已经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七国之乱让老百姓又尝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而且对当时的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吴楚七国之乱”主要是由景帝盲目的削藩导致的,对于文中开头提到的“刘邦的预言”,很多学者认为只不过是后世史学家的附会之言,事后诸葛亮加上去而已。

如果刘邦真有预知未来之能,他怎么没有预料到吕后将来会夺权,他怎么会看不出来代王刘恒才是他最有能力的儿子。

3. 刘邦临终前的两个预言竟成现实,神奇还是巧合?

刘邦我们的都知道,大汉王朝的创始人,能够从一个农民起义,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后来又与项羽经历了多年的蜀汉之争,最终战胜了项羽,成为了天下的主人,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是特别的不容易。并且刘邦在临死之前曾经有两个预言,最后竟然两条都实现了,这件事真的就这么神奇吗?还是说发生了巧合。

刘邦预言吕雉不久将会去世。
刘邦在知道自己不久之后将会去世之后就开始安排后事。分封诸王、安排大臣。在此期间吕后向刘邦询问将来丞相人选刘邦回答:“王陵可以,但王陵为人憨直,可以让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叹了口气说:“以后的事不是你能够知道的了。”


事情果然和刘邦预想的一样,此后在公元前180年,吕雉病死了,大汉王朝暂时陷入了比较混乱的一个局面里面。
刘邦发现刘濞有谋反的面相。


刘邦剿灭英布后,十分担忧江淮一带的统治,因为这里距离中央政府过远,而自己的儿子又都年少,无法镇守此地。这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侄子刘濞。赐印那天,刘邦仔细端详刘濞,发现面有反相。心理非常后悔,但是君无戏言,自己册封了。果然正如刘邦所预判的那样,几十年之后,刘濞大怒,此后称病不朝,在吴国境内召集亡命,意图不轨。

刘邦临终前的两个预言竟成现实,神奇还是巧合?

4. 临死前的刘邦预言会有人篡权,到最后这个语言有没有成真?

公元前196年,这一年对于刚刚建立起来才几年的汉王朝来说是最血腥的一年,曾经在汉朝建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相续在这一年以谋反罪被杀。
为此刘邦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他平叛英布叛乱时,中了致命的一箭后久治不愈,不久离开了人世。


刘邦剧照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后,在去世之前,他召见了自己血气方刚的侄儿刘濞,刘邦见到侄儿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汉书》
意思是我看你面带反色,四十二年后,有人在东南方向造反,难道是你吗?天下刘姓本是一家,你可要老实点。
刘濞听后,连忙磕头说自己不敢。
结果四十二后,刘濞真的反了,而且与七个诸侯国联手反叛,一度将大汉王朝陷于危险之中。
那么刘邦真的能够预知未来,刘濞又为何要反叛?


刘濞剧照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长子,刘濞跟他的父亲有所不同,刘仲为人忠厚老实,没什么能耐,当年刘邦让他去镇守代地,结果匈奴一打过来,他弃城而逃。
但是弱父有强儿,刘濞孔武有力,剽悍勇猛。
淮南王英布反叛后,由于刘邦的儿子大多都太小,不能担当重任,刘邦只能带着侄儿刘濞御驾亲征,刘濞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作战勇猛,立下战功,颇得刘邦赏识。
英布叛乱被平定后,刘邦担心淮南国多生事端,想派儿子兄弟镇守,奈何儿子们又太小、兄弟能力又不够,吴地难以震慑。
于是刘邦把目光转移到年仅二十岁的侄儿刘濞身上,如果有这位勇猛雄壮的侄儿替自己镇守淮南之地,刘邦也可以安心了,因此
刘邦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刘濞继任吴王之位后,最初还算比较老实,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当然这跟刘邦在军中、兄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有关,此时的刘濞对叔叔还有敬畏之心。
吕后执政后,她的铁手腕和政治才能也让很多人畏惧,吴王也不例外,所以他跟中央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


吕后剧照
吴国的豫章郡有一座铜山,拥有大量的铜矿资源,刘濞便开采铜矿铸钱,史载: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史记》
到了文帝朝吴、邓钱通行天下,吴国的富有程度与天子相当。
由于吴国的地理位置靠海,除了铸钱以外,还可以煮盐,为此吴国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诸侯国。
刘濞与中央政府产生隔阂缘于一场棋局。
史载吴国的太子,也就是刘濞的儿子刘贤入京与中央政府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一起下棋,在下棋的过程中,两位太子产生了一些分歧,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刘启一激动,用棋盘打死了刘贤。
汉文帝派人把刘贤的遗体送回了吴国,刘濞看到后非常气愤,他说天下刘姓一家人,直接在长安找一块地安葬即可,何必又送了回来,刘濞一气之下派人把儿子的遗体又运送回长安,而且他再也不进京朝见汉文帝了,他说自己有病在身,不方便入京。


汉文帝剧照
后来中央政府派人调查此事,发现刘濞没病谎称有病,汉文帝便扣押了吴国的使者,刘濞听闻后惶恐不安,便开始为谋反做准备。
汉文帝向来比较宽和,在他人的劝说下,他主动赐刘濞凳子和手杖,向刘濞示好,并且特许他直到老死都可以不用朝见天子。
刘濞听闻后,松了一口气,暂时取消了谋反计划,但是他跟汉朝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因为吴国富庶的缘故,刘濞下令免除吴地老百姓的赋税,刘濞此举在吴国深得人心,除此之外,刘濞每年都亲自去慰问那些有才之士,这几项政策在吴国一共执行了四十几年,直到刘濞去世,所以刘濞在吴国的号召力很强。
刘濞的举动被一位名叫晁错的大臣看在眼里,他认为刘濞不是泛泛之辈,在自己的封国内大力推行仁政,邀买人心,而且还大力发展军事,继续这样下去恐怕后患无穷。
他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汉文帝并没有采纳,在文帝朝有不少人提出过削藩,文帝都没有采纳。


汉文帝剧照
晁错不死心,到了景帝即位以后,因为晁错以前是景帝老师的缘故,备受景帝器重,他不放过任何劝说皇帝削藩的机会,他常常劝景帝削藩,尤其是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吴国,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汉景帝考虑事情没有文帝那么全面,也没有汉文帝那么沉稳,他听取晁错的建议,从即位的第三年就开始削藩,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削了三个诸侯王的封地。
中央政府的削藩举措让刘濞颇为不安,加上早些年的太子棋局事件,让他更加不安,刘濞便开始为谋反做一些准备,但是他始终没有正式宣布反对朝廷,或许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汉景帝给了他这个时机。
不久之后,汉景帝对吴王刘濞下达削藩命令,一下子要削去吴王会稽和豫章两个郡,刘濞当即决定起兵。
当然靠吴国一国之力不足以与中央政府抗衡,
刘濞联合楚王、胶西王、赵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六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造反,这就是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剧照
这次叛乱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次挑战,虽然最后由于刘濞的战略失误,周亚夫的指挥得当,七国之乱得以平定,但是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首先是地方诸侯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化,其次,汉朝建立以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到了文帝即位以后,连小规模的战争都没有发生过,老百姓已经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七国之乱让老百姓又尝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而且对当时的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吴楚七国之乱”主要是由景帝盲目的削藩导致的,
对于文中开头提到的“刘邦的预言”,很多学者认为只不过是后世史学家的附会之言,事后诸葛亮加上去而已。
如果刘邦真有预知未来之能,他怎么没有预料到吕后将来会夺权,他怎么会看不出来代王刘恒才是他最有能力的儿子。

5. 刘邦临终前一句预言为啥在四十余年后会真的发生?

公元前196年,这一年对于刚刚建立起来才几年的汉王朝来说是最血腥的一年,曾经在汉朝建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相续在这一年以谋反罪被杀。
为此刘邦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他平叛英布叛乱时,中了致命的一箭后久治不愈,不久离开了人世。


刘邦剧照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之后,在去世之前,他召见了自己血气方刚的侄儿刘濞,刘邦见到侄儿后说了这么一番话:
“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汉书》
意思是我看你面带反色,四十二年后,有人在东南方向造反,难道是你吗?天下刘姓本是一家,你可要老实点。
刘濞听后,连忙磕头说自己不敢。
结果四十二后,刘濞真的反了,而且与七个诸侯国联手反叛,一度将大汉王朝陷于危险之中。
那么刘邦真的能够预知未来,刘濞又为何要反叛?


刘濞剧照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长子,刘濞跟他的父亲有所不同,刘仲为人忠厚老实,没什么能耐,当年刘邦让他去镇守代地,结果匈奴一打过来,他弃城而逃。
但是弱父有强儿,刘濞孔武有力,剽悍勇猛。
淮南王英布反叛后,由于刘邦的儿子大多都太小,不能担当重任,刘邦只能带着侄儿刘濞御驾亲征,刘濞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作战勇猛,立下战功,颇得刘邦赏识。
英布叛乱被平定后,刘邦担心淮南国多生事端,想派儿子兄弟镇守,奈何儿子们又太小、兄弟能力又不够,吴地难以震慑。
于是刘邦把目光转移到年仅二十岁的侄儿刘濞身上,如果有这位勇猛雄壮的侄儿替自己镇守淮南之地,刘邦也可以安心了,因此
刘邦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刘濞继任吴王之位后,最初还算比较老实,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当然这跟刘邦在军中、兄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有关,此时的刘濞对叔叔还有敬畏之心。
吕后执政后,她的铁手腕和政治才能也让很多人畏惧,吴王也不例外,所以他跟中央也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


吕后剧照
吴国的豫章郡有一座铜山,拥有大量的铜矿资源,刘濞便开采铜矿铸钱,史载: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史记》
到了文帝朝吴、邓钱通行天下,吴国的富有程度与天子相当。
由于吴国的地理位置靠海,除了铸钱以外,还可以煮盐,为此吴国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诸侯国。
刘濞与中央政府产生隔阂缘于一场棋局。
史载吴国的太子,也就是刘濞的儿子刘贤入京与中央政府的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一起下棋,在下棋的过程中,两位太子产生了一些分歧,并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刘启一激动,用棋盘打死了刘贤。
汉文帝派人把刘贤的遗体送回了吴国,刘濞看到后非常气愤,他说天下刘姓一家人,直接在长安找一块地安葬即可,何必又送了回来,刘濞一气之下派人把儿子的遗体又运送回长安,而且他再也不进京朝见汉文帝了,他说自己有病在身,不方便入京。


汉文帝剧照
后来中央政府派人调查此事,发现刘濞没病谎称有病,汉文帝便扣押了吴国的使者,刘濞听闻后惶恐不安,便开始为谋反做准备。
汉文帝向来比较宽和,在他人的劝说下,他主动赐刘濞凳子和手杖,向刘濞示好,并且特许他直到老死都可以不用朝见天子。
刘濞听闻后,松了一口气,暂时取消了谋反计划,但是他跟汉朝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因为吴国富庶的缘故,刘濞下令免除吴地老百姓的赋税,刘濞此举在吴国深得人心,除此之外,刘濞每年都亲自去慰问那些有才之士,这几项政策在吴国一共执行了四十几年,直到刘濞去世,所以刘濞在吴国的号召力很强。
刘濞的举动被一位名叫晁错的大臣看在眼里,他认为刘濞不是泛泛之辈,在自己的封国内大力推行仁政,邀买人心,而且还大力发展军事,继续这样下去恐怕后患无穷。
他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汉文帝并没有采纳,在文帝朝有不少人提出过削藩,文帝都没有采纳。


汉文帝剧照
晁错不死心,到了景帝即位以后,因为晁错以前是景帝老师的缘故,备受景帝器重,他不放过任何劝说皇帝削藩的机会,他常常劝景帝削藩,尤其是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吴国,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汉景帝考虑事情没有文帝那么全面,也没有汉文帝那么沉稳,他听取晁错的建议,从即位的第三年就开始削藩,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削了三个诸侯王的封地。
中央政府的削藩举措让刘濞颇为不安,加上早些年的太子棋局事件,让他更加不安,刘濞便开始为谋反做一些准备,但是他始终没有正式宣布反对朝廷,或许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汉景帝给了他这个时机。
不久之后,汉景帝对吴王刘濞下达削藩命令,一下子要削去吴王会稽和豫章两个郡,刘濞当即决定起兵。
当然靠吴国一国之力不足以与中央政府抗衡,
刘濞联合楚王、胶西王、赵王、淄川王、胶东王、济南王六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造反,这就是西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诸侯王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剧照
这次叛乱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次挑战,虽然最后由于刘濞的战略失误,周亚夫的指挥得当,七国之乱得以平定,但是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首先是地方诸侯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化,其次,汉朝建立以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争,到了文帝即位以后,连小规模的战争都没有发生过,老百姓已经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七国之乱让老百姓又尝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而且对当时的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吴楚七国之乱”主要是由景帝盲目的削藩导致的,
对于文中开头提到的“刘邦的预言”,很多学者认为只不过是后世史学家的附会之言,事后诸葛亮加上去而已。
如果刘邦真有预知未来之能,他怎么没有预料到吕后将来会夺权,他怎么会看不出来代王刘恒才是他最有能力的儿子。

刘邦临终前一句预言为啥在四十余年后会真的发生?

6. 刘邦临终前行为反常,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赞扬了儒家的统一思想,主张以道制道。有一种感觉,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是公正地记录历史。其实不然,历史学家也是人,他们也有个人情感倾向。比如,司马迁在写历史的时候,高度贬低秦朝,赞美汉朝。对于刘邦临死前的反常行为,司马迁没有写。刘邦一生中曾两次受重伤。一次是在楚汉争霸期间被项羽的箭射中胸部。

刘邦不想让自己的士气受到影响,就对项羽撒谎说:"兄弟,你的箭术太差了,只射中了我的脚跟。公元前195年,刘邦又受了重伤。这一年,王英布在淮南造反。刘邦不再年轻,决定亲自率领军队去平定叛乱。虽然英布的叛乱最终被刘邦平定,但刘邦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被叛军的箭矢所伤。司马迁不敢写这段历史,是第二次受伤,刘邦的表现令人怀疑。"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刘邦第二次受伤:刘邦年事已高,被英布叛军的箭所伤。伤口肿胀,久久不能愈合。

回到王都后不久,刘邦就发了高烧。皇后卢植见皇帝病重,便为刘邦找来名医。刘邦不想看卢植推荐的名医,他怀疑地问名医。"旷世名医,你真的能治好我的病吗?" 名医回答刘邦说:"如果陛下的高烧不退,就可以治好。" 名医的回答没有错的地方,但听了刘邦对名医的回答,不料先是飞扬跋扈地大骂名医,然后又怒吼着说:"。我生性粗犷,用手中的三尺利剑赢得了天下,这不是缘分的归宿吗?

我既然受命于天,受命于人,你又何必为我治病呢?刘邦咆哮一番后,下令赏赐名医50金币,将其逐出宫外。由于不愿意拒绝名医的治疗,两个月后,刘邦患重病而死。刘邦为什么要骂名医,拒绝为他治疗?如果他不承认名医的技术,为什么要奖励名医50金?明代史学家田一衡在《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书中把刘邦的行为定义为不正常。问名医是否治好自己的病,说明当时刘邦求生欲望还是很强的。但在得到名医高烧退去,可以治愈的答复后。刘邦却无缘无故地去骂名医,还说上帝会保佑他。由此可见,刘邦怀疑的不是名医的技术,他怀疑的是名医的心。名医会不会是卢植派来谋杀自己的人?

7. 刘邦什么时候死的

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本来他年龄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病情加重。吕后找来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不会好了,气得大骂医生:“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
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金打发他走了。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 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 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 “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死时六十二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高祖。一般都称为汉高祖刘邦。他开创的汉朝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对儒家文化又产生了影响,了解汉朝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刘邦什么时候死的

8. 刘邦头号谋士,死前说自己玩尽诡计,后代估计不得善终,后面应验了吗?

刘邦的头号谋士肯定是陈平了,陈平的一生都在玩弄阴谋诡计,并且陈平还数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但是古代大多数人比较信鬼神之说,陈平也不例外,他觉得因为他这一辈子玩弄了太多的阴谋诡计,所以他的后代肯定不得善终,这句话在后来也得到了应验。陈平的孙子嚣张跋扈,横行无忌,并且还霸占他人的妻子,最后被弃斩于市,并且陈平所留下的爵位也就此被剥夺。

陈平原来是项羽手下的谋士,如果不是他倒戈向了刘邦,刘邦是没有战胜项羽的可能的。甚至可以说刘邦可以夺得天下,就是因为有陈平的帮助。因为没有陈平,刘邦可能早就死了,陈平屡次献计救了刘邦的性命。

第一次救刘邦性命便是陈平出的调虎离山之计。先让项羽调走范增回郴州去养老,然后又以诸侯齐聚粮草消耗太大,百姓无法负担为名,让项羽将所有的诸侯全部放走。不过因为范增的嘱咐,项羽并没有放走刘邦,陈平便继续蛊惑项羽说,如果不放走刘邦会使得天下人觉得项羽失信于人。项羽是最好面子的,因此放走了刘邦,使得刘邦就此脱险,有了和项羽争夺天下的可能。



第二次救刘邦性命是陈平出的反间计。刘邦被项羽困在了荥阳,刘邦想出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脱困,于是陈平使出反间计。散布谣言说范增与钟离昧功高盖主,想要杀了项羽,封了项羽的地盘。结果项羽信以为真,范增被赶回了老家郁郁而终,钟离妹直接自杀以正清白。没了这两人的帮助,使得项羽猛攻东门而刘邦从西门逃走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