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幼儿生理特点

2024-05-10

1. 3~4岁幼儿生理特点

 3~4岁幼儿生理特点
                      3~4岁幼儿生理特点,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人就成为了爸爸和妈妈,但是很多的年轻父母的育儿经验还不是很丰富的,但其实孩子的成长大多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以下分享3~4岁幼儿生理特点。
    3~4岁幼儿生理特点1    3—4岁幼儿脑重量约为1000克,是出生时的两倍多,神 经细胞容量增大,神经纤维增长延伸,使神经细胞之间出现了新的传导道路,但神经细胞脆弱,易疲劳。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较弱,因而易兴奋、易疲劳,每天睡眠时间约为14个小时。
    3—4岁幼儿的身体结构和器官功能有所加强,骨骼更加坚硬,但骨化过程还为完成,容易变形,能掌握各种大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由,能在成人指导下穿脱衣裤鞋袜,自己吃饭,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喜欢接触外界环境,练习大肌肉运动技能,能自然地走、跑、跳、学骑三轮车、玩球等,但幼儿手腕、手指等小肌肉群的发育较晚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加以随意控制。
    3—4岁幼儿逐渐学会正确发音,已掌握一定口语,约有1000—1600个词汇,幼儿不仅掌握了许多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直接有关的词,也掌握了不少与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词,如关于人造卫星、古代历史等,但对词义的理解肤浅片面;
    自然的掌握了一些基本语法结构和一些句型,能用较恰当的词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但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喜欢听故事、学儿歌,能安静地听别人讲述,初步体验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乐趣,并能初步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3—4岁幼儿的感知觉逐渐完善,能初步辨认红、黄、蓝、绿等常见色;辨认上下前后方位,掌握圆形、方形、三角形;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和形象容易认识,但幼儿的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碰到什么就观看什么,顺序紊乱,前后反复
    也多遗落,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容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父母指导幼儿观察时,要使幼儿明确观察目的,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促进幼儿观察的发展。
    
    3—4岁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对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够满足幼儿个体需要或者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多半实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有的甚至保留终身。
    试验证明,当记忆事物能够成为幼儿活动的对象或活动产生的结果,记忆也较容易,因此,凡要幼儿记住的东西,必须直观形象、鲜明生动,为儿童所喜闻乐见。
    3—4岁幼儿是在使用物体、摆弄玩具的动作过程中进行思维活动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他们掌握实物概念只能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进行概括,虽然也用词表达一个概念,但知时的词所概括的内涵十分有限,基本只能概括事物的一个或某一些特征,不能把握事物的所有特征。对数概念的掌握处于动作感知阶段,即从对实物的感知来认识数,掌握到5”左右。
    理解事物常常要依靠具体形象,往往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个人情绪来进行判断、推理。例如儿童认为木块能浮是因为它宽大,钉子能沉是因为它小”。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所储存的表象日益增多,儿童的具体思维开始形成和发展。
    3—4岁幼儿的想象几乎没有主题和预定的目的,想象经常与知觉过程相纠缠,想象的主题常以当前的感知对象为主,在想象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他们在听故事时,有趣的形象和情节在头脑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
    于是不管成人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样的内容也乐意听。他们想象的内容主要依赖成人的语言描述,或者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常常会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混淆,例如3岁幼儿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样,身历其境,与剧中任务同兴奋、同忧愁,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3—4岁幼儿的注意中无意注意占主导优势,有意注意只初步形成。他们逐渐能够根据要求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应该注意的事物,但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与某个对象。在较好的条件下,一般也只有集中注意3—5分钟。
    此外,小班幼儿注意的对象也比较少,成人还要具体指示幼儿应注意的对象,使幼儿明确任务,以延长幼儿注意的时间,并注意到更多的对象。
    3—4岁幼儿的情感大都表露于外,常常处于激动状态,且容易变化,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明显,处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第一反抗期”。
    但他们开始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同伴共同游戏,能对别人表示出同情和关心,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题。
    针对3—4岁幼儿年龄特点及生活特点,父母应注意保护幼儿的身体,安排合理的作息制度,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正面教育,为幼儿树立好榜样。父母应注意为幼儿提供色彩丰富的环境,促进幼儿各种感觉器官的发展;为孩子提供更多和同伴相处交往、探究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使幼儿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4岁幼儿生理特点2     一、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了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对幼儿来讲,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1、 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对3~4岁的幼儿作用更大。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样受理智支配。
    3岁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
     2、 爱模仿 
    3岁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家长不要因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的要求。要因势利导,还可以教育孩子和别的孩子交换玩具玩,既能使孩子玩到他喜欢的玩具,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3、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3岁前孩子的典型特点。3岁幼儿仍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穿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用手指点着小汽车才能数,而不能心理默数。
     二、4~5岁幼儿发展的特点 
    4、5岁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跃好动。
     1、 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3岁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5、6岁幼儿虽然爱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
     2、 活泼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手脚不停地变化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地坐一会,很快就会有倦意的表现,如果此时让他们自由活动,一个个立即又生龙活虎一般。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4、5岁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
     3、 思维具体形象 
     4、5岁儿童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 
     三、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好学、好问、好探究
    2、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5、6岁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
    3、 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5、6岁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4岁幼儿生理特点3     3到4岁孩子的认知发展 
    我们以年为阶段,来详细了解孩子认知、思维所呈现的不同特点。3到4岁对应幼儿园的小班,孩子的对事物的认知依赖感知觉。知觉和感觉是不同的概念,举个例子,感觉是对事物单一属性的认知,比如说感觉苹果是硬的、感觉苹果是酸的;知觉比感觉更复杂,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知就是知觉,比如说苹果整体的属性,包括颜色味道形状等。
     1、形状知觉 
    对孩子来说,辨别图形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3到4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用象形词来命名几何图形;再大一点,到中班孩子已经能正确认识几何图形,并且开始结合实物,比如说杯子是什么形状的;大班的孩子可以对陌生的图形进行实物命名。
     2、大小知觉 
    婴儿在6个月以前就能辨别事物的大小了,到了3岁以后,孩子判断大小的精度提高了,比如说套圈玩具,孩子可以进行大小的排序,也能够用语言区分大小。中班的孩子还需要把事物拿在手里,依赖触觉进行比较,大班的孩子就能直接用视觉判断出物体的大小。
    
     3、时间知觉 
    时间具有非直观性,没有看得见的形式,人体也没有感应的器官。孩子的时间知觉主要跟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说早上起床要刷牙,中午要睡午觉,晚上要洗澡,靠生活中的秩序来进行时间定向。
    6岁以前的孩子时间知觉是不准确的,你喊他5分钟后睡觉,可能他玩积木已经过去了半小时,大人觉得做手工作业需要30分钟,孩子可能就需要1个小时,因为他对时间的知觉不准确。孩子7岁后才开始发展时间知觉,整个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
    知觉涉及到的还有很多,比如方位知觉……在孩子的认知活动中,靠的并非是语言,感知觉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

3~4岁幼儿生理特点

2. 婴幼儿生理特点

 婴幼儿生理特点
                    婴幼儿生理特点,婴儿的出生发育符合人类成长的规律,这些标准的规律可以让新手父母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发育情况,但婴幼儿需要更加仔细注意,看看婴幼儿生理特点。
  婴幼儿生理特点1   (1)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新生儿指的是从出生到28天的小婴儿。
  新生儿刚刚离开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周围环境骤然改变,迫使新生儿必须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体重是2500~4500克,平均身高为45~51厘米。
  在营养方面,新生儿从孕妇提供全部营养过度到胃肠道吸收提供营养,对母体外的环境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如果喂养不当,就容易导致新生儿营养不良甚至患病。
   (2)婴儿期的生理特点 
  婴儿是指1周岁以内的孩子。婴儿在这个阶段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
    
  ①体重可以达到出生时的3倍,约为9000~10000克。
  ②身长在出生时约为50厘米,一般每月增长3~3、5厘米,到4个月时增长10~12厘米,1岁时可达出生时的1、5倍左右。
  ③头围在出生时约为34厘米,前半年增加8~10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1岁时平均为46厘米。以后增长速度减缓,到成年人时约为56~58厘米。
  ④胸围在出生时比头围要小1~2厘米,到婴儿4个月末时,胸围与头围基本相同。
  ⑤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大脑的迅速发育期,脑神经细胞数目还在继续增加,需要充足均衡合理的营养素(特别是优质蛋白)的支持,所以对热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需求特别旺盛。
  由此可见,要满足快速成长的婴儿的需要,就必须提供充足均衡合理的营养。
   (3)婴儿消化系统及相关器官的发育特点 
  为了正确合理地喂养婴儿,非常有必要了解该时期婴儿消化器官的发育情况,从而根据婴儿的特殊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进行合理喂养,保证婴儿营养需求。
  口腔: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早产儿则较差。吸吮动作是复杂的天性反射,严重疾病可影响这一反射,使吸吮变得弱而无力。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3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个月时明显增多。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中淀粉酶含量较少,不宜喂淀粉类食物。婴儿口底浅,不会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食管:食管是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入胃;二是防止吞咽期间胃内容物反流。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应,绝大多数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
  胃: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毫升,后随年龄而增大,1~3个月时90~150毫升,1岁时250~300毫升,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所以新生儿喂食应当少量多次,喂食的次数应较年长儿多。婴儿胃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且自主神经调节差,故易引起幽门痉挛出现呕吐。胃黏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均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
  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且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其中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肠: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的5~7倍,或为坐高的10倍,有利于消化吸收。肠黏膜细嫩,富有血管和淋巴管,小肠绒毛发育良好,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黏膜组织松弛,尤其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和过敏原等可经肠黏膜进入体内,易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肝:年龄愈小,肝脏相对愈大。婴儿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变,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纤维增生而肿大,从而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胰腺:分为内分泌和外分泌两部分,前者分泌胰岛素控制糖代谢,后者分泌胰腺液,内含各种消化酶,与胆汁及小肠的分泌物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对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婴幼儿时期胰腺液及其消化醇的分泌极易受炎热天气和各种疾病影响而被抑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肾脏:出生后几个月,肾小管逐渐增长后才具有回吸收能力。肾小球的滤过率较低,也就是说,肾脏对于营养物质代谢后产生的“废料”的处理能力较弱。婴儿肾小管还未长到足够的长度,功能不足,排钠的能力有限,钠的慢性滞留会引起水肿。如果摄入过量的食盐,蓄于体内会导致成年时高血压。所以对4个月之前的婴儿,食物中食盐的摄入量应特别注意一般提倡4个月以内的婴儿要控制钠盐的摄入量。
  消化酶:4个月前的婴儿唾液腺分泌功能较弱,唾液分泌量甚少,唾液淀粉酶活力很低,在肠腔内除胰淀粉酶外其他消化酶均已具备。此阶段除了对母乳的蛋白质、脂肪消化能力较好外,对淀粉类食物及其他动物乳类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弱。人初生婴儿的这些特点中,我们了解到婴儿一生下来就具备了吃母乳的能力。所以,母乳喂养是婴儿是适合的喂养方式。此外,新生婴儿肝脏中酶活性较低,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的活力不足,是新生儿发生生理性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酶不足时对某些药物的解毒能力也较差,剂量稍大即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
  肠道细菌:在母体内,胎儿的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从空气、奶头、用具等经口,鼻、肛门入侵至肠道;一般情况下胃内几乎无菌,十二指肠和上部小肠也较少,结肠和直肠细菌最多。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肠道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消化功能紊乱时,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可进入小肠甚至胃内而致病。
  婴幼儿生理特点2   1、生长发育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增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此过程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其中营养因素非常重要。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到1周岁。婴儿期是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尤其是出生后的6个月生长最快。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首先表现为体重的增加,出生5~6个月时体重可增至出生时的2倍,而1周岁时将增至出生体重的3倍。身长是反映骨骼系统生长的指标,婴儿期内身长平均增长25cm,1周岁时将增加至75cm,为出生时的1、5倍。头围的大小反映脑及颅骨的发育状态,出生时头围平均为34cm,1岁时增至46cm。且此时期脑细胞数目持续增加,6月龄时脑重增加至出生时的2倍(600~700g),至1周岁时脑重达900~1000g,接近成人脑重的2/3。胸围反映了胸廓和胸背肌肉的发育,比头围小1~2cm,但增长速度快,到1岁时与头围基本相等并开始超过头围(头胸围交叉)。
  幼儿期指从1周岁到3周岁。幼儿生长发育虽不及婴儿迅猛,但与成人比较亦非常旺盛。体重每年增加约2kg,身长第二年增加11~13cm,第三年增加8~9cm,头围约以每年1cm的速度增长。这一时期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能力增强。
   2、消化和吸收 
  婴幼儿消化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功能不够完善,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1)口腔:婴幼儿口腔狭小,口腔黏膜相当柔嫩,且血管丰富,易受损伤,故应特别注意保持婴儿口腔的清洁,不宜进食过热、过硬的食物,避免损伤婴幼儿的口腔黏膜。婴幼儿双颊有发育良好的脂肪垫,有助于其吮吸乳汁。新生儿的唾液腺发育尚不完善,唾液分泌量少,唾液中淀粉酶的含量低,不利于消化淀粉。
  (2)牙齿:乳牙6~8个月左右开始萌出,因牙齿的生长影响婴儿的咀嚼功能,故婴幼儿咀嚼食物的能力较差。
  (3)食管和胃:婴幼儿食管和胃壁的黏膜和肌层都较薄,弹性组织发育不完善,易受损伤。婴幼儿的食管较成人细且短,胃容量小,新生婴儿的胃容量仅25~50ml,6个月时约为200ml,1岁时约为300~500ml。由于胃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贲门括约肌发育不良,加之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差,故易引起幽门痉挛而出现溢乳和呕吐。
    
  (4)肠道:肠道相对较长,固定性较差,易发生肠套叠。肠壁黏膜细嫩,血管和淋巴丰富,透过性强,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但肠壁肌肉较薄弱,肠蠕动较成人差,使食物在肠腔内时间较长,一方面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如果大肠蠕动功能不协调,可发生大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婴幼儿肠壁屏蔽功能较差,肠腔中微生物、毒素以及过敏物质可渗入肠壁进入血液而致病。婴儿出生时已有乳糖酶和蔗糖酶,有利于乳糖和蔗糖的吸收。肠壁刷状缘能产生肠激酶和肽酶,有助于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5)胰腺:婴幼儿的胰腺发育尚不成熟,所分泌的消化酶活力低。5~6个月以下婴儿只分泌少量胰淀粉酶,因此3~4个月以前婴儿不宜添加淀粉类辅食。胰脂酶出生时含量较少,第1周内增加5倍,1~9个月增加20倍。故较小婴儿脂肪消化能力较弱,但胰蛋白酶和胰凝乳酶在出生时已很充足。
  (6)肝脏:婴幼儿肝脏相对较大,新生儿肝重占体重的4%(成人为体重的2%),10个月时增加1倍,1岁前肝脏常在右肋下1~2cm处触及。婴幼儿肝脏血管丰富,但肝细胞分化不全,肝功能较差,胆汁分泌较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
  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胃容量小,各种消化酶活性较低,消化功能较弱,其消化功能与成人相比明显不同。若喂养不当,易发生腹泻而导致营养素丢失。
   3、脑和神经系统发育 
  婴儿出生时的脑重量约为370g,占体重的1/8左右,6个月时脑重约600~700g。大脑的发育尤其是大脑皮层细胞的增殖、增大和分化主要是在孕后期和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尤其出生后头6个月内,是大脑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婴幼儿生理特点3   1-2个宝宝的`发育特点 
  1-2月龄的宝宝,只能看到离眼睛20-30cm的东西,因此他对人脸是非常感兴趣的。宝妈可以抱着宝宝,和他玩“快快认识我”的游戏。双眼对视、轻柔地讲话、抱抱和抚摸,都能促进婴儿的知觉发育。宝宝听到妈妈亲切的声音、触摸到妈妈的皮肤,会充满安全感,感到喜悦,促进大脑发育。
   2-3个月宝宝的发育特点 
  2-3月龄的宝宝,可以拿着小袜子、不同颜色的玩具、黑白色卡等,放在离宝宝眼睛30cm的地方,然后进行缓慢的左右移动,训练宝宝转动头部的同时,注视着物品。
  这也是我们带宝宝去做体检的时候,医生考察的项目之一。那时候我家小猴子俯卧有点重心不稳,影响了左右摆头这个姿势,做得不太好,被医生批评了。
   3-4个月宝宝的发育特点 
  3-4月龄的宝宝,可以开始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多伸手去抓东西。我给小猴子买了健身架,上面挂了几个玩具,他可以尝试自己伸手去够。家里没有健身架,也没关系,可以在小床的两侧栏杆上,系上一条松紧带,挂1-2个小玩具,宝宝躺着伸手能够到的高度就行。
  别小看这个玩的过程,融合了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的感知力,同时还锻炼了宝宝的头和身体的活动能力,增进骨骼和关节的发育。
   4-5个月宝宝的发育特点 
  4-5月龄的宝宝,俯卧的时候,已经可以把自己撑得挺高了。在他附近放个玩具,如果他能扭动身躯去找,甚至成功抓到玩具,要记得表扬他喔。这个时间段,医生给我们的建议是,没事多趴着。宝宝在阳台晒太阳,我也让他趴着。
  5个月后,可以试着让宝宝靠在你身上坐着玩。宝宝独自坐稳以后,可以训练他自己从躺着到坐起来。
    
   5-6个月宝宝的发育特点 
  5-6月龄的宝宝,已经能初步表达自己的感情,会开心和害怕,知道认生了。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当妈妈和陌生人交流了一番之后,宝宝会逐渐消除害怕,这时候再让宝宝去和陌生人打招呼和交流,促进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刺激宝宝大脑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达力。
   7-8个月宝宝的发育特点 
  7-8月龄,宝宝活动能力大大加强了,可以翻身、独坐、爬行、扶站,大动作越来越精细、灵活,手眼协调能力更成熟。听觉更为灵敏。通过模仿和重复,越学越多,慢慢认识了自己,开始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和家庭成员以外的陌生人打招呼。宝宝需要对着镜子认识自己和身体的部位,多多练习腹部贴地匍匐前进,为爬行做准备。
   9-10个月宝宝的发育特点 
  9-10月龄,爬行是宝宝的必修课,是促进大脑智力发育十分必要的阶段。有些宝宝学走路特别早,因此爬行的时间被压缩了,错过了很好的大小脑协调发展的机会。
  请记住,0-1岁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动作,就是趴着和爬行,不是走路喔。
  宝宝对周围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了,看一些简单的彩色绘本,带宝宝认识家里的物品,从形状、颜色开始。看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有顺序,不遗漏。
   11-12个月宝宝的发育特点 
  11-12月龄,宝宝开始扶着床沿、围栏、凳子站起来和走路。走路需要下肢支撑全身的重量,其他肌肉关节的配合和健全的大脑指挥。训练宝宝走路常常要延续几个月,不能操之过急。
  我家没有买学步带和学步车,只有围栏,宝宝自己经常扶着围栏站着,慢慢学会了扶着走路。
  宝宝开始玩角色扮演,照顾娃娃是最常见的,学会关心别人的开始,有助于今后处理人际关系。

3.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主要包括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两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对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现象的概括。
腑即五脏六腑;娇嫩指小儿发育不成熟、不完善;形是指机体的形体结构,如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气是指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如肺气、脾气、肾气等;充指充实、完善。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指的是小儿的机体无论是在形体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向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发育的速度越快,显示出小儿不同于成人的蓬勃生机,这种生机既是促进机体形态增长、功能完善的动力,亦是促进疾病康复的主力。
本文由上海中公教育医疗卫生考试网提供

小儿生理特点

4.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什么,孩子出生以后父母都是会悉心照料的,女性从怀孕开始,就期待着能和宝宝见面,而且孕妇也经常都会想像自己的宝宝长什么样,以下看看婴儿的生理特点是什么。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什么1     一、体重和身体尺寸 
    新生宝宝的体重身长和孕周、妈妈的体重、妈妈孕期营养、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足月宝宝正常体重为2.6-3.8kg,体重超过4kg为巨大儿,体重少于2.5kg为低体重儿。新生宝宝平均身长为50cm(男宝:50.2cm;女宝:49.6cm)。新生儿出生后1周生理性体重下降大约6%-9%,通常在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这种现象称之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其中,宝宝偏大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父母身材高大或妈妈超重;
    孕周超过42周;
    胎儿在子宫内发育过快;
    胎儿染色体异常;
    孕期体重增长多;
    妈妈的种族;
    妈妈在怀孕前或怀孕期间患有糖尿病;
    妈妈曾有过生育史;
    宝宝为男宝宝。
    那么,宝宝偏小又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8个:
    提前出生,尤其是早产;
    父母体型较小;
    妈妈的种族;
    胎儿染色体异常;
    妈妈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或肾病等慢性病;
    营养不良;
    妈妈在怀孕期间滥用药物;
    妈妈饮酒或吸烟。
    
     二、新生儿行为特点 
    日常姿势:不少妈妈会发现,刚出生的宝宝爱把自己蜷成一团,软萌软萌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这种像在子宫里的状态,也是宝宝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可能过几个星期,宝宝的身体就会从这种熟悉的胎儿姿势逐渐舒展开了。
    发出各种声音:虽然宝宝还不能说出“咿呀咿呀”或者“唧唧咕咕”这样的儿语,但是,一旦TA发现有不对劲的情况,除了哭,TA还会发出很多声音,比如呼噜声、尖叫声、喷嚏声,还会打嗝。
    听觉:经过了在子宫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宝宝很快能够辨认出妈妈的声音。此外,如果妈妈在播放轻柔的音乐,宝宝可能会安静下来聆听,或者随着节拍动起来。
    嗅觉和味觉:宝宝的`嗅觉和味觉发育已经很棒,TA可以将母乳和其他液体分开。宝宝生来对甜味的东西有所偏爱,比起其他白开水,TA更喜欢糖水,而酸性或苦味会让宝宝不由自主地皱起鼻子。
    视觉:新生宝宝的视力范围一般是20-30cm。也就是说当妈妈抱着宝宝喂奶时,Ta能清楚的看到妈妈的脸。而这个时候的宝宝更喜欢看黑色图案或强烈的对比色,如果妈妈想要早教的话,不妨选择一些黑白色卡。
    触觉:宝宝在子宫里时被温暖的羊水浸泡着,出生后要面对不同的感觉,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比如突然的冷风迎面吹来,会让宝宝感到瑟瑟发抖;如果宝宝被柔软的毯子包裹着,TA会感觉到温暖、舒服;宝宝被妈妈抱着时,TA会感觉到非常快乐和充满安全感。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什么2     呼吸特点 
    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每分钟40~45次。
     睡眠特点 
    在新生儿期,新生儿除哺乳时间外,几乎全处于睡眠状态,新生儿每天约需睡眠20小时以上。睡眠的数量和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一时期他的发育良好与否。因此,做好新生儿睡眠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泌尿特点 
    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小时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天胎便可排尽,吃奶之后,大便逐渐呈黄色。吃配方奶的宝宝每天1~2次大便,吃母奶的宝宝大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5次。
    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尚未见排胎便,则应立即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存在肛门等器官畸形。平常在新生儿大便后应洗阴部,并拭干。新生儿第一天的尿量为10~30毫升。在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新生儿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
    新生儿尿的次数多,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新生儿老尿,就减少给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温又高,新生儿会出现脱水热。尿布湿了应及时更换,会阴部要勤洗。并且要注意,每天早上,新生儿醒来,便给端大便。每次新生儿睡醒来,给端小便,在月子里便养成端大小便的习惯。这样,以后就更容易护理。
    
     体温特点 
    新生儿不能妥善地调节体温,因为他们的体温中枢尚未成熟,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而易于散热,体温会很容易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针对新生儿,一定要定期测体温。每隔2~6小时测一次,作好记录(每日正常体温应波动在36摄氏度~37摄氏度),出生后常有一过渡性体温下降,经8~12小时渐趋正常。
    新生儿一出生便立即要采取保暖措施,可防止体温下降,尤以冬寒时更为重要。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摄氏度~26摄氏度,新生儿保温可采用热水袋或用装热水的密封瓶,将其放在两被之间,以婴儿手足暖和为适宜,在换尿布时,注意先将尿布用暖水袋加温。无上述条件者,可将新生儿直接贴近成人身体保温。
     体态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妈妈们会发现,新生儿的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发出动作。清醒状态下,新生儿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新生儿受了惊吓,其实这是新生儿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不必紧张。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这也是减少新生儿溢乳的有效方法。
     血液循环特点 
    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胎盘循环的停止,改变了胎儿右心压力高于左心的特点和血液流行。卵圆孔和动脉导管从功能上的关闭逐渐发展到解剖学上的完全闭合,需要2~3个月的时间。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偶尔可以听到心脏杂音。新生儿心率较快,每分钟可达120~140次,且易受摄食、啼哭等因素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故肝、脾常可触及,四肢容易发冷和出现青紫。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什么3     新生儿头面部、五官生理特点 
     1、头面部 
    头部相对较大,约为身长的1/4,出生时头围33-34厘米,前囟斜径为2-2、5厘米,(前囟约在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已闭或尚开放,(后囟于2-4个月时闭合)。可隐约辨认骨缝,头皮可由于局部水肿而形成产瘤,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自行吸收。
    面部皮肤与全身皮肤一样十分娇嫩,其上覆以多少不等的灰白色胎脂,以后逐渐吸收。胎脂吸收后,由于表皮薄,皮肤富于血管而呈浅红色。多数新生儿在生后2-3天可出现黄疸,约在生后10-14天消退。
    
     2、五官 
    眼睛:眼睑处可见到微小的`出血点,此时新生儿的眼发育尚不成熟,有一个生理性远视过程。
    大部分新生儿眼运动不协调,常有生理性斜视,一般在2-4周时消失,故不能在婴儿床上方挂固定的玩具,否则就会有内斜(俗称对眼)的可能。
    鼻:鼻尖部可见到粟粒疹,鼻腔较狭窄,鼻粘膜柔软而富有血管,遇到轻微刺激就容易充血、水肿而发生鼻塞现象。
    嘴:口腔内牙龈和硬腭上有小白点,俗称“马牙”,属正常现象,一般在生后2-3周逐渐消失。
    耳:耳软骨发育良好,已形成耳廓。出生2-7天后开始有听觉,2-4周时能较专注地听外界声音。

5.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孩子出生以后父母都是会悉心照料的,女性从怀孕开始,就期待着能和宝宝见面,而且孕妇也经常都会想像自己的宝宝长什么样,以下看看婴儿的生理特点是。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1     从外观上看 
    正常新生儿皮肤红润,胎毛少,四肢屈曲状,小腿不是很直,手呈握拳状,哭声响亮,吸吮有力。新生儿的皮肤特点是皮肤薄而嫩,出生时全身覆盖有一层胎脂,由皮脂腺分泌物和脱落的`表皮形成,有保护皮肤免损伤和防止散热的作用,可逐渐被吸收,所以新生宝宝在住院期间要尽量减少身上的擦洗。
     新生儿红斑 
    生后1~2天内常常会出现,原因不明,皮疹呈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斑丘疹,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婴儿无不适感,皮疹多在1~2天内迅速消退。
     水肿 
    3~5日在手、足、眼窝等处易出现,2~3天后消失,与新生儿代谢不稳定有关。
     粟粒疹 
    在鼻尖、鼻翼、面颊等处常可见到因皮脂腺堆积形成针头样黄白色的粟粒疹,脱皮后自然消失。
     青记 
    一些新生儿在背部、臀部常有蓝绿色色斑,此为特殊色素细胞沉着所致,至生后5~6年才自行消退。
     橙红斑 
    分布于新生儿前额和眼睑上的微血管痣,数月内可消失。
    
     泌尿: 
    新生儿多在24小时内排尿,如48小时无尿应查找原因。新生儿肾浓缩功能差,如入量不足可有粉色尿,称尿结晶,属于生理现象。
     消化: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容量较小,食道、喷门括约肌弱,幽门括约肌发育好,因此新生儿容易吐奶及溢奶。
     神经系统: 
    新生儿具有先天性的神经反射,如吸吮、觅食、握持、拥抱反射等,在出生3~4月逐渐消退。新生儿四肢容易颤抖、嘴唇有时打颤,这均属于正常现象,会逐渐消失。
     新生儿黄疸: 
    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原因:新生儿细胞寿命短、破坏多、胆红素生成多,新生儿肝脏功能不完善,处理胆红素能力差,肠道吸收胆红素增加。表现:出生后2~3天出现,5~7天达高峰,10~14天消退。
     生理性黄疸预防: 
    早开奶、频繁有效的吸吮是重要措施,同时有利于泌乳、利于排泄。提倡早开奶,即可刺激肠蠕动,利于胎便排除,又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减少肠肝循环,有助于胆红素的排除。光疗可以让胆红素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不经过肝脏的结合,经胆汁或尿液排除体外。胎便中含有一定的胆红素,如胎便排出延迟,可增加肠肝循环负荷,加重胆红素吸收。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2     呼吸特点 
    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每分钟40~45次。
     睡眠特点 
    在新生儿期,新生儿除哺乳时间外,几乎全处于睡眠状态,新生儿每天约需睡眠20小时以上。睡眠的数量和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一时期他的发育良好与否。因此,做好新生儿睡眠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泌尿特点 
    新生儿一般在生后12小时开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绿色或黑色黏稠糊状,这是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肠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天胎便可排尽,吃奶之后,大便逐渐呈黄色。吃配方奶的宝宝每天1~2次大便,吃母奶的宝宝大便次数稍多些,每天4~5次。
    若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尚未见排胎便,则应立即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存在肛门等器官畸形。平常在新生儿大便后应洗阴部,并拭干。新生儿第一天的尿量为10~30毫升。在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随着哺乳摄入水分,新生儿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可达250~450毫升。
    
    新生儿尿的次数多,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新生儿老尿,就减少给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温又高,新生儿会出现脱水热。尿布湿了应及时更换,会阴部要勤洗。并且要注意,每天早上,新生儿醒来,便给端大便。每次新生儿睡醒来,给端小便,在月子里便养成端大小便的习惯。这样,以后就更容易护理。
     体温特点 
    新生儿不能妥善地调节体温,因为他们的体温中枢尚未成熟,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而易于散热,体温会很容易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针对新生儿,一定要定期测体温。每隔2~6小时测一次,作好记录(每日正常体温应波动在36摄氏度~37摄氏度),出生后常有一过渡性体温下降,经8~12小时渐趋正常。
    新生儿一出生便立即要采取保暖措施,可防止体温下降,尤以冬寒时更为重要。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摄氏度~26摄氏度,新生儿保温可采用热水袋或用装热水的.密封瓶,将其放在两被之间,以婴儿手足暖和为适宜,在换尿布时,注意先将尿布用暖水袋加温。无上述条件者,可将新生儿直接贴近成人身体保温。
     体态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妈妈们会发现,新生儿的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发出动作。清醒状态下,新生儿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新生儿受了惊吓,其实这是新生儿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不必紧张。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这也是减少新生儿溢乳的有效方法。
     血液循环特点 
    新生儿出生后随着胎盘循环的停止,改变了胎儿右心压力高于左心的特点和血液流行。卵圆孔和动脉导管从功能上的关闭逐渐发展到解剖学上的完全闭合,需要2~3个月的时间。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偶尔可以听到心脏杂音。新生儿心率较快,每分钟可达120~140次,且易受摄食、啼哭等因素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流分布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故肝、脾常可触及,四肢容易发冷和出现青紫。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3     新生儿生理发育9大特征 
     1、不停地睡觉 
    新生儿没有昼夜之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经常是小肚子一饿就会哭起来。等吃完奶、换好尿布,马上又会接着睡,每天就是如此反复生活。
     2、体重增加迅速 
    新生儿刚出生时体重约为3000克,身高约50厘米。过三四天后,体重会稍微有所减轻,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周后,体重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以后,新生儿的体重会以平均每天30-40克的速度增长。
     3、有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白细胞均比较高,黄疸也较普遍。
     4、容易溢奶 
    新生儿的食道下部括约肌松弛,容易溢奶,并且消化功能不完善,如提早喂淀粉(米、面)类食物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
    
     5、呼吸数、脉搏数高于成人2倍 
    刚出生的新生儿的呼吸运动较浅表,呼吸频率较快,呼吸不规则,呼吸以膈肌为主。新生儿由于是腹式呼吸,所以,在测量新生儿的呼吸数时,要把手轻轻放在新生儿的小肚子上,数肚子上下运动的次数。测量脉搏则要把手贴在新生儿手腕的动脉部位。
     6、体温高 
    新生儿的体温比成人高,常在37摄氏度左右。吃奶后和哭后就更高。新生儿自己还不能适当地调节体温,所以,父母要注意,不能让他太热也不要让他太冷,要将室温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当新生儿的体温在37。 5C以上或36C以下时,就是生病了。
     7、大便多样 
    新生儿出生后,马上就会排出发黑的胎便,但慢慢就会正常了。大便次数和形状因新生儿的不同而有各种各样,不用担心。大便颜色有绿色或金黄色,撒尿的次数也各不相同。不论是哪种样子,只要新生儿吃奶吃得好、睡觉睡得好就没问题。
     8、头大、心跳快 
    与四肢相比新生儿的头要相对大些,但因为他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神经鞘没有完全形成,触动身体的某一处,全身都会抖动。这时,新生儿的心脏速度可达到每分钟120 ——140次,常可听到杂音,以后会逐渐减慢。
     9、脱皮 
    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有脱皮的现象,这是因为新生儿皮肤最上层的角质层发育不完全,容易脱落。此外,新生儿连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并不发达,使表皮和真皮的连接不够紧密,造成表皮脱落的机会增多。
    这种脱皮现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出现,但以四肢、耳后较为明显,只要于洗澡时自然脱落即可,无需特别的保护措施或强行撕下。注意:若出现脱皮合并红肿或水泡等其他症状,则需要就诊。

婴儿的生理特点是

6. 2~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

 2~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
                      2~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我们关注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表现,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道路,下面为大家分享2~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
    2~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1     1、 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各部分技能有待发展。 
    2-3岁幼儿身体的各方面较柔嫩,骨骼继续骨化,具有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表现出耐性差,puma golf,易疲劳,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
     2、 动作发展迅速,手眼动作协调,生活自理行为开始出现。 
    2岁以后幼儿的生长速度加快,运动器官逐渐成熟,运动技能不断发展,各种动作逐渐协调。
     认知发展: 
     1、 言语活动积极发展,具备初步听说能力 
    该阶段是孩子积极的言语发展阶段,3岁的孩子能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保证其具备基本生活所需的口语理解与表达的基本言语交流功能。
     2、 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的特点 
    2-3岁的孩子心智机能已基本形成,但不是“缩小的成人”,具有自身的特点,孤心,他们的`思维在行动中进行,而不会想好了再行动。
    
     社会性发展: 
     1、 自我意识初步萌芽并发展,出现人生“第一反抗期” 
    2-3岁孩子个性稳定的气质特征已明显定型,性格倾向初步显露。能意识并区分身体各部分,能把自己与外界、他人区别开来,开始掌握运用“我”,独立意识增强,凡是坚持自己做。
     2、 情绪与情感体验促进社会性行为的初步发展 
    2-3岁孩子感情的社会联结的建立,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扩大了孩子社会交往的范围,各种情绪的发展与情感体验,时期在环境变化中能有效的适应。
    3-4岁幼儿年龄特点 ,ghd hair straightners; 3-4岁的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易有所加强,骨骼更坚硬了些,但骨化过程还未完成,容易变形。神经细胞脆弱,易疲劳。
    3-4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由,喜欢用笔画画,进入涂鸦期。幼儿能够根据物体特点和功能比较灵活、准确、熟练的操作,摆弄和建构简单造型,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自豪感。他们对鲜明的色彩、线条、音乐、节奏、律动有浓厚兴趣,能用动作表达其感受,伴有情感性、愉悦性体验,cheap ghd,这阶段幼是幼儿音乐感受力和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4岁幼儿能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喜欢接触外界环境,联系大肌肉运用技能,能自然地走、跑、跳等。
    3-4岁幼儿能掌握初步地生活自理能力,并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规则意识。 3-4岁幼儿感知觉逐渐完善,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新奇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但他们观察的随意性水平较低,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的目标。
    幼儿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其认识活动非常具体,他们能理解具体的事物,不会做复杂分析和逻辑推理,关于80后。各种心里活动仍以无意为主。 3-4岁幼儿已掌握一定的口语,逐渐学会正确的发音,对词意的理解浅显具体。喜欢听故事、儿歌,能安静听别人讲述并懂语意,Mbt Walking Shoes。
    3-4岁幼儿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所支配,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强,但对成人及熟悉的人仍有依恋情感,他们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题,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同伴共同游戏,能对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
    2~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2     呼吸系统: 
    2岁开始出现上颌窦、筛窦、颌窦;3岁时蝶窦与鼻腔相通。
    呼吸频率:25~30次/分,脉搏与呼吸频率之比为(3~4):1
    呼吸节奏:深、浅呼吸交替或呼吸节律不齐、间歇、暂停。
    呼吸类型:2岁以后由于幼儿已会走路,膈肌下降,肋骨呈倾斜位,呼吸肌也随年龄而发达,于是出现胸腹式呼吸。
     循环系统: 
    心率、脉搏:均值为110次/分;正常范围为80~130次/分。
     消化系统: 
    胃容量:3岁时为600毫升。
    
     泌尿系统: 
    排尿次数:每天500~600毫升。少尿:每天尿量﹤200毫升;无尿:每天尿量﹤30~50毫升。
     血液系统: 
    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每分升11克以上。
    红细胞的正常范围:每升4 x 10⒓ ~ 4.5 x 10⒓.。
    白细胞的正常范围:每升 10 x 10⒐ ~ 12 x 10⒐,白细胞的总数易受一些轻微刺激的影响,如哭泣、饮食、肌肉紧张、疾病、缺氧等。
    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占60%,中性粒细胞占30%。
    血小板的正常范围:每升 15 x 10⒐ ~ 35 x 10⒐。
    血容量:每千克体重为75~80毫升,约占体重的8%~10%。
     神经系统: 
    2~3岁的小儿每天的睡眠时间一般为12~13小时。
     免疫系统: 
    3岁以后易发生淋巴结肿大,但由于免疫功能逐渐增强,有吞噬功能,较少发生局部化脓的现象。
    2~3岁婴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3    1-3岁称为幼儿期,此时身体发育虽没有婴儿时期快,但也是发育旺盛时期,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迅速。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包括连续性、非匀速性和阶段性,以及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性、程序性、个体差异性。
    1、连续性、非匀速性和阶段性:1-3岁幼儿的身体发育在不断进行,连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速度不完全相同,呈非匀速性生长,形成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生后的第1年身体发育最快,幼儿时期逐渐减慢。如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到3岁时体重约为出生后体重的4倍,1岁时身高约增长25cm,之后每年身高增长约7cm;
    2、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性:各器官系统发育有先有后、快慢不一,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肌肉及脂肪的发育与体格生长平行,即出生后1-2年快速增长,之后进入稳定增长期。但是神经系统发育早于其他系统组织,生后2年内发育最快。生殖系统的发育在幼儿期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到青春期会迅速发育;
    
    3、程序性:幼儿身体发育是一个程序性的过程,通常身体发育遵循由上而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1岁时幼儿可以站立、行走,3岁时可以跑跳,身体发育从臂到手、从腿到脚,从全掌一把抓到手指取物,先画圆后画方形。先感知事物的表面属性,再发展到思维、判断事物的类别属性;
    4、个体差异性:遗传与环境的影响造成个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存在个体差异,同性别同年龄的群体中,生长水平、生长速度、体型特点等都不完全相同,神经心理发育也并不完全同步。因此,连续观察对于全面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较为重要。
    由于幼儿牙齿处于生长过程,消化功能又未发育完善,此时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呕吐以及营养缺乏病,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维生素A缺乏等。因此适宜喂养仍然是保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方法。此外,幼儿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的食物,如鸡蛋、动物肝脏等。

7. 婴儿的生理特点有哪些方面

(1)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新生儿指的是从出生到28天的小婴儿。
新生儿刚刚离开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周围环境骤然改变,迫使新生儿必须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体重是2500~4500克,平均身高为45~51厘米。
在营养方面,新生儿从孕妇提供全部营养过度到胃肠道吸收提供营养,对母体外的环境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如果喂养不当,就容易导致新生儿营养不良甚至患病。
(2)婴儿期的生理特点
婴儿是指1周岁以内的孩子。婴儿在这个阶段生长发育特别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
①体重可以达到出生时的3倍,约为9000~10000克。
②身长在出生时约为50厘米,一般每月增长3~3.5厘米,到4个月时增长10~12厘米,1岁时可达出生时的1.5倍左右。
③头围在出生时约为34厘米,前半年增加8~10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1岁时平均为46厘米。以后增长速度减缓,到成年人时约为56~58厘米。
④胸围在出生时比头围要小1~2厘米,到婴儿4个月末时,胸围与头围基本相同。
⑤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大脑的迅速发育期,脑神经细胞数目还在继续增加,需要充足均衡合理的营养素(特别是优质蛋白)的支持,所以对热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的需求特别旺盛。
由此可见,要满足快速成长的婴儿的需要,就必须提供充足均衡合理的营养。

婴儿的生理特点有哪些方面

8. 儿童期性生理有什么特点?

青春期是指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第二性征凹以性器官的成熟及体格发育趋于停滞的时期。女孩子的青春期一般是从12岁到18岁,男孩平均晚两年左右。青春发育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11~15岁(也就是少年期)为发育突增阶段,15岁后发育逐渐减慢下来。
青春期之前,儿童的性器官和性机能发育缓慢,进入小学高年级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的作用,目前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年龄比前些年提早了1~2年。据部分城市的调查,目前12岁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人已占32%,12岁男孩出现首次遗精的人已占6%,可见小学高年级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已不是个别的例外。随着月经、遗精等“第一性征”的发育,儿童也出现了身体外形变化的“第二性征”,以女生最明显,如声调变高、乳房隆起、骨盆变宽、臀部肥大。
性生理的发育又对性心理的发育产生影响,不少进入青春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意识到了男女两性差异,对异性产生了好奇、亲近的感情,个别的儿童还产生了早恋和性交行为。高年级儿童的性意识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多虑型
有些学生不能理解和适应身体上的变化,产生害羞、胆怯、烦躁、苦恼的情绪,如有的女生月经来潮时感到身体不舒服,就闷闷不乐。
多动型
这些学生在身体出现第二性征后,思想和行为都难以安定下来,常常没事找事,四处走动,乱踢乱蹦。
爱慕型
这些学生对异性的关注十分强烈,常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取悦对方,如男学生在女学生面前逞能,女学生在男学生面前梳妆打扮,希望对方归属自己。
梦幻型
个别初涉爱河的少年由于对异性产生爱慕而异想天开,做起了“白日梦”,幻想着与对方拥抱、亲吻、性交,共度浪漫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