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的要素有哪些

2024-05-14

1. 系统分析的要素有哪些

1  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将在系统详细调查中所得到的文档资料集中到一起,对组织内部整体管理状况和信息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它侧重于从业务全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业务和数据的流程是否通畅,是否合理;数据、业务过程和实现管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老系统管理模式改革和新系统管理方法的实现是否具有可行性等等。系统分析的目的是将用户的需求及其解决方法确定下来,这些需要确定的结果包括:开发者关于现有组织管理状况的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功能的需求;数据和业务流程;管理功能和管理数据指标体系;新系统拟改动和新增的管理模型等等。系统分析所确定的内容是今后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的基础。 

要素:
(1)信息。完整描述系统中所处理的全部信息;   (2)行为。完全描述系统状态变化所需处理或功能  (3)表示。详细描述系统的对外接口与界面。
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限定问题、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备选方案评估和提出最可行方案。
1、 限定问题
  所谓问题,是现实情况与计划目标或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系统分析的核心内容有两个:其一是进行“诊断”,即找出问题是及其原因;其二是“开处方”,即提出解决问题的最可行方案。所谓限定问题,就是要明确问题的本质或特性、问题存在范围和影响程度、问题产生的时间和环境、问题的症状和原因等。限定问题是系统分析中关键的一步,因为如果“诊断”出错,以后开的“处方”就不可能对症下药。在限定问题时,要注意区别症状和问题,探讨问题原因不能先入为主,同时要判别哪些是局部问题,哪些是整体问题,问题的最后确定应该在调查研究之后。
2、确定目标
  系统分析目标应该根据客户的要求和对需要解决问题的理解加以确定,如有可能应尽量通过指标表示,以便进行定量分析。对不能定量描述的目标也应该尽量用文字说明清楚,以便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系统分析的成效。
3、调查研究,收集数据
  调查研究和收集数据应该围绕问题起因进行,一方面要验证有限定问题阶段形成的假设,另一方面要探讨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为下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做准备。   调查研究常用的有四种方式,即阅读文件资料、访谈、观察和调查。   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包括事实(facts)、见解(opinions)和态度(attitudes)。要对数据和信息去伪存真,交叉核实,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
4、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使真正有待解决的问题得以最终确定,使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得到明确,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解决问题和达到咨询目标可供选择的建议或设计,应提出两种以上的备选方案,以便提供进一步评估和筛选。为了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估,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客户具备的条件。提出约束条件或评价标准,供下一步应用。
5、备选方案评估
  根据上述约束条件或评价标准,对解决问题备选方案进行评估,评估应该是综合性的,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也要考虑社会经济等因素,评估小组的成员应该有一定代表性,除咨询项目组成员外,也要吸收客户组织的代表参加。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最可行方案。
6、提交最可行方案
  最可行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它是在约束条件之内,根据评价标准筛选出的最现实可行的方案。如果客户满意,则系统分析达到目标。如果客户不满意,则要与客户协商调整约束条件或评价标准,甚至重新限定的问题,开始新一轮系统分析,直到客户满意为止。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 
         包含阶段与活动的项目管理框架。
         定义系统开发项目所需要的阶段与活动的方法称为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
         作为一个方法论,SDLC提供确保成功开发所需要的结构、控制和项目清单。  
         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组成每个阶段的各种活动不一样,或是执行活动的方法不一样。
         但所有信息系统开发都要求计划项目、分析需求、设计解决方案和实施最后的系统。
 
         迭代交叉阶段:
         每个小项目都可以成为一个迭代,并且每个迭代过程都包含分析、设计及实施活动。 
         请记住多数项目以多迭代的方式使用SDLC,而不是一个顺序的SDLC。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
      ⑴计划阶段 
      ⑵分析阶段
      ⑶设计阶段
      ⑷实施阶段   
      ⑸支持阶段
            ⑴ 计划阶段 
      SDLC最初的阶段。
   主要目标:确定新系统的作用域并做出项目计划。
   主要活动:
                             1. 定义问题; 
                             2.  制定项目的进度表; 
                             3.   确认项目的 可行性 ; 
               4. 安排项目人员; 
                             5. 启动项目。 
       确认项目可行性 
       可行性:指在组织内外当前的具体条件下,进行某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内容:
           ①经济可行性
           ②技术可行性
           ③组织管理的可行性
                      (进度表、资源)

①经济可行性   
         收益预期值是否大于项目的开发成本?
         开发期间该组织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投资于项目?
         成本/收益分析:分析比较成本与收益以了解投资新系统的开发是否有益。 

确定成本/ 收益分析  
           第一步:评估预期开发和运行的成本。开发成本是新系统开发期间发生的,运行成本是系统交付使用后发生的。
           第二步:评估预期的财务收益。财务收益是指自新系统安装后预期得到的每年的节省或收益的增加。
           第三步:成本/收益分析是基于详细的成本与收益的评估而计算出来的。 

开发和运行的成本 
            开发成本:薪水和工资、设备与安装、软件与许可证、咨询费与对第三方的付款、培训、设施、实用程序与工具、支持人员、旅行与杂项。
            运行成本:连通性、设备维护、更新软件费用、计算机运行、程序设计支持、设备分期偿付、培训和辅助(帮助台)、供给。
        
        财务收益 
            直接经济效益。加强费用控制,使费用降低多少?加强成本分析与控制,使成本降低多少?加强库存管理,使库存资金降低多少?节约多少人员?
            间接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信誉;提供决策支持;管理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使用的及时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财务计算 
             净现值(NPV):一个新系统投资的收益与成本的美元现值。
             投资回收期:美元收益抵消美元成本的时间段。
             盈亏平衡点:美元收益抵消美元成本的时间点。  
             投资收益率(ROI):从一个新系统投资中而收到的百分数收益的一个度量。  

②技术可行性  
         设备方面:从计算机的内、外存容量,联网能力,主频速度,输入、输出设备,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论述是否满足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的要求,数据传送与通讯能否满足要求,网络和数据库的可实现性如何等。
         技术力量方面:主要考虑从事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的技术力量,即在IS的开发、使用、维护各阶段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员能否满足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后能否满足要求。如果经过培训还不满足要求,则认为系统开发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

③组织管理的可行性 
         企业领导、部门主管对新系统开发是否支持,态度是否坚决;
         管理人员对新系统开发的态度如何,配合情况如何;
         管理基础工作如何,现行管理系统的业务处理是否规范等;
         新系统的开发运行导致管理模式、数据处理方式及工作习惯的改变,这些工作的变动量如何,管理人员能否接受。

⑵ 分析阶段 
      主要目标:了解新系统的业务需求和处理要求并制作书面文件。
      主要活动:
              1. 收集信息;
              2. 定义系统需求;
              3. 建立需求发现的原型;
              4. 划分需求的优先级;
              5. 产生并评估可选方案;
              6. 与管理人员一起审查建议。
       问题域:用户的商业领域
    
     ⑶ 设计阶段 
      主要目标:在分析阶段的需求确定与决策制定的基础上,设计解决方案系统。
      主要活动:
                           1. 设计并集成网络;
                             2.设计应用程序结构;
               3.设计用户界面;
                            4.设计系统界面;
                             5.设计并集成数据库;
                             6.设计细节的原型化;
                             7.设计并集成系统控制。
       应用程序: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能满足问题域中用户需求。
 
    ⑷ 实施阶段 
            SDLC中对新系统编程和安装的阶段。 
      主要目标:不仅要有一个可靠、功能全面的IS,而且要确保所有用户都受到培训并使组织从中获得所期望的好处。之前所有活动都集合在该阶段以达成一个有效的可操作系统。
      主要活动:构造软件部件; 
              1.检验与测试; 
              2.转换数据; 
              3.培训用户与制作文档; 
              4.安装系统。  

⑸ 支持阶段 
      主要目标:在系统初始安装后的几年里保持系统有效的运行。
      主要活动:
              1.维护系统;
              2.加强系统; 
              3.支持用户。

项目阶段进度安排 
      1. 瀑布法 
      2. 发生重叠的原因
      3. 为何不完全重叠所有活动

系统分析的要素有哪些

2. 数据分析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1、Python
Python,是一种面向对象、解释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语法简洁而清晰,具有丰富和强大的类库。它常被昵称为胶水语言,能够把用其他语言制作的各种模块(尤其是C/C++)很轻松地联结在一起。
常见的一种应用情形是,使用Python快速生成程序的原型(有时甚至是程序的最终界面),然后对其中有特别要求的部分,用更合适的语言改写,比如3D游戏中的图形渲染模块,性能要求特别高,就可以用C/C++重写,而后封装为Python可以调用的扩展类库。需要注意的是在您使用扩展类库时可能需要考虑平台问题,某些可能不提供跨平台的实现。
2、R软件
R是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计算和制图软件系统。它可以提供一些集成的统计工具,但更大量的是它提供各种数学计算、统计计算的函数,从而使使用者能灵活机动的进行数据分析,甚至创造出符合需要的新的统计计算方法。
3、SPSS
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能够读取及输出多种格式的文件。
4、Excel
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统计财经、金融等众多领域。

3. 系统分析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系统分析的具体步骤包括:限定问题、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备选方案评估和提出最可行方案。 1、 限定问题  所谓问题,是现实情况与计划目标或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系统分析的核心内容有两个:其一是进行“诊断”,即找出问题是及其原因;其二是“开处方”,即提出解决问题的最可行方案。所谓限定问题,就是要明确问题的本质或特性、问题存在范围和影响程度、问题产生的时间和环境、问题的症状和原因等。限定问题是系统分析中关键的一步,因为如果“诊断”出错,以后开的“处方”就不可能对症下药。在限定问题时,要注意区别症状和问题,探讨问题原因不能先入为主,同时要判别哪些是局部问题,哪些是整体问题,问题的最后确定应该在调查研究之后。 2、确定目标  系统分析目标应该根据客户的要求和对需要解决问题的理解加以确定,如有可能应尽量通过指标表示,以便进行定量分析。对不能定量描述的目标也应该尽量用文字说明清楚,以便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系统分析的成效。 3、调查研究,收集数据  调查研究和收集数据应该围绕问题起因进行,一方面要验证有限定问题阶段形成的假设,另一方面要探讨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为下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做准备。   调查研究常用的有四种方式,即阅读文件资料、访谈、观察和调查。   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包括事实(facts)、见解(opinions)和态度(attitudes)。要对数据和信息去伪存真,交叉核实,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
4、提出备选方案和评价标准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使真正有待解决的问题得以最终确定,使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得到明确,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解决问题和达到咨询目标可供选择的建议或设计,应提出两种以上的备选方案,以便提供进一步评估和筛选。为了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估,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客户具备的条件。提出约束条件或评价标准,供下一步应用。 
5、备选方案评估  根据上述约束条件或评价标准,对解决问题备选方案进行评估,评估应该是综合性的,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也要考虑社会经济等因素,评估小组的成员应该有一定代表性,除咨询项目组成员外,也要吸收客户组织的代表参加。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最可行方案。 
6、提交最可行方案  最可行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它是在约束条件之内,根据评价标准筛选出的最现实可行的方案。如果客户满意,则系统分析达到目标。如果客户不满意,则要与客户协商调整约束条件或评价标准,甚至重新限定的问题,开始新一轮系统分析,直到客户满意为止。

系统分析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4. 系统的主要特征

1、操作系统的四个基本特征:并发,共享,异步,虚拟。 
  并发: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操作系统的并发性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运行着的程序,因此它应该具有处理和调度多个程序同时执行的能力。在这种多道程序环境下,一段时间内,宏观上有多个程序在同时运行,而每一时刻,单处理器环境下实际仅能有一道程序执行,故微观上这些程序还是在分时地交替执行。操作系统的并发性是通过分时得以实现的。(并行是指计算机系统具有可以同时进行运算或操作的特性,在同一时间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工作。并行性需要有相关硬件的支持,如多流水线或多处理器硬件环境)。 
  共享:是指系统中的资源(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被多个并发执行的程序共同使用,而不是被其中一个独占。资源共享有两种方式:互斥访问和同时访问。 
  异步: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允许多个程序并发执行,但由于资源有限,进程的执行不是一贯到底。而是走走停停,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这就是进程的异步性。 
  虚拟:虚拟性是一种管理技术,把物理上的一个实体变成逻辑上的多个对应物,或把物理上的多个实体变成逻辑上的一个对应物的技术。采用虚拟技术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易于使用、方便高效的操作环境。 
2、不同类型操作系统的特点 
  (1)单用户操作系统:特征是在一台处理机上只能支持一个用户程序的运行,系统的全部资源都提供给该用户使用。 
  (2)批处理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批量”,它把系统的处理能力,即作业的吞吐量作为主要目标,同时也兼顾作业的周转时间。 
    ①单道批处理系统特征:自动性、顺序性、单道性。  
    ②多道批处理系统特征:多道性、调度性、无序性。 
  (3)分时系统:分时操作系统是指在一台主机上连接多个带有显示器和键盘的终端,同时允许多个用户通过主机的终端,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共享主机中的资源。分时操作系统是一个多用户交互式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主要分为三类:单道分时操作系统,多道分时操作系统,具有前台和后台的分时操作系统。 
  (4)实时系统:特点是专用性强、种类多,而且用途各异。 
  (5)网络操作系统:具有通常操作系统具有的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的功能,还应具有实现网络中各节点机之间的通信,实现网络中硬、软件资源共享,提供多种网络服务软件,提供网络用户的应用程序接口等功能。 
  (6)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各节点的自治性、资源共享的透明性、各节点的协同性、系统的坚定性.分布式操作系统的主要缺点是系统状态的不精确性、控制机构的复杂性以及通信开销会引起性能的下降。 
  (7)并行操作系统:是由多台处理器组成的计算机系统. 
  

5. 系统的主要特征

三个特性:
一多元性,系统是多样性的统一,差异性的统一。
二相关性,系统不存在孤立元素组分,所有元素或组分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三整体性,系统是所有元素构成的复合统一整体。这个定义说明了一般系统的基本特征,将系统与非系统区别开来,但对于定义复杂系统有着局限性。另外严格意义上现实世界的“非系统”是不存在的,构成整体的而没有联系性的多元集是不存在的。对于一些群体中元素间联系微弱,从而可以忽略这种联系,我们把它视为二类非系统。
列举一些思想家和未来学家对系统的概念描述(来源于维基百科):

1.系统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整体,相互作用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系统是能量、物质、信息流不同要素所构成的。
3.系统往往由寻求平衡的实体构成,并显示出震荡、混沌或指数行为。
4.一个整体系统是任何相互依存的集或群暂时的互动部分。
笔者认为第4种概念描述比较合理性。‘部分’又是由系统本身和其他部分所组成,这个系统又同时是构成其他系统的部分或“子整体”。既归纳了系统的一般特征,又引入了时空与动态观念,也就是说任何系统都不是永恒的,是暂时的、动态的。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在宇宙间,从基本粒子到河外星系,从人类社会到人的思维,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系统无所不在。按宏观层面分类,它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

能够完成一种或者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叫做系统。
系统一词创成于英文system的音译,对应外文内涵加以丰富。系统是指将零散的东西进行有序的整理、编排形成的具有整体性的整体。
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中,人们把能加工、变换数字信号的实体称作系统。由于处理数字信号的系统是在指定的时刻或时序对信号进行加工运算,所以这种系统被看作是离散时间的,也可以用基于时间的语言、表格、公式、波形等四种方法来描述。
从抽象的意义来说,系统和信号都可以看作是序列。但是,系统是加工信号的机构,这点与信号是不同的。人们研究系统还要设计系统,利用系统加工信号、服务人类,系统还需要其它方法进一步描述。描述系统的方法还有符号、单位脉冲响应、差分方程和图形。
中国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系统的主要特征

6. 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系统分析的主要步骤是:
①对研究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说明,目的在于确定目标和说明该问题的重点和范围;
②收集资料,在系统分析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③依系统的性质和要求,建立各种数学模;
④运用数学模型对比并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
⑤确定最优方案。通过分析,若不满意所选方案,则可按原步骤重新分析。一项成功的系统分析需要对各方案进行多次反复循环与比较,方可找到最优方案。


扩展资料:
系统分析的原则:
(1)紧密围绕建立系统的最终目的,对系统的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并作出选择,切忌背离之而盲目追求先进技术或限制必要的投资。
(2)从系统整体的全局观念出发,寻求总体的最优。
(3)从方法论上看,系统分析一方面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技术和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分析者和决策者的直观判断和丰富经验。两者交替进行,相互融合,最终达到优选的目的。
(4)在众多系统分析问题中,务必注意找出主要矛盾,并设法寻得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及途径。

7. 系统的特征有哪些

(1)硬件相关和应用无关肩成用户使用中的所有硬件相关和应用无关工作,是操作系统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操作系统的内在统一规律,是判断一个软件是或不是操作系统的唯一依据。所有其他特点可由此得到。
(2)常驻内存:操作系统是开机后第一个进入计算机主机的程序,也是关机前最后一个退出主机的程序,是常驻内存的(指核心)。
(3)中断驱动:操作系统的所有功能都是由中断驱动的,系统调用和外部中断都是以中断方式进入操作系统内部执行的。
(4)并发共享、竞争互斥、同步、通信等现象的大量存在:操作系统所管理的对象是并发的,操作系统本身的动态活动也是并发的。
(5)庞大复杂:操作系统的本质功能,其所管理的众多不同资源,以及并发现象的存在,导致了操作系统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
(6)权威性;不可逾越、不可改换。尤其是对非主人而言、对核心而言、对多用户而言。
(7)重要性:
存在范围或广度;操作系统几乎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操作系统是每个计算机系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必须配备操作系统,否则计算机用起来太不方便且效率太低。对于系统的高效率和使用的方便性是必不可少的。
深度和层次地位:在所有软件的员底层,最重要的是软硬界面。在人们对于机器的观念中硬件与操作系统是不可分的。在用户的头脑中,一台计算机不只是硬件,而是硬件与操作系统软件的不可分的整体。
操作系统技术的涉及面很广:网络,图形,图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尤其是体系结构,都与操作系统密切相关。
操作系统中的技术问题大部分都是计算机科学问题的集中典型反映,如性能权衡
(trade
off)与软硬件分工合作、资源管理、用户界面(接口)、开发活动管理(异步,同步,互斥,共享,通信)、中断处理等。
复制百度。

系统的特征有哪些

8. 系统的特征有哪些

(1)硬件相关和应用无关肩成用户使用中的所有硬件相关和应用无关工作,是操作系统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操作系统的内在统一规律,是判断一个软件是或不是操作系统的唯一依据。所有其他特点可由此得到。 (2)常驻内存:操作系统是开机后第一个进入计算机主机的程序,也是关机前最后一个退出主机的程序,是常驻内存的(指核心)。 (3)中断驱动:操作系统的所有功能都是由中断驱动的,系统调用和外部中断都是以中断方式进入操作系统内部执行的。 (4)并发共享、竞争互斥、同步、通信等现象的大量存在:操作系统所管理的对象是并发的,操作系统本身的动态活动也是并发的。 (5)庞大复杂:操作系统的本质功能,其所管理的众多不同资源,以及并发现象的存在,导致了操作系统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 (6)权威性;不可逾越、不可改换。尤其是对非主人而言、对核心而言、对多用户而言。 (7)重要性: 存在范围或广度;操作系统几乎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操作系统是每个计算机系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必须配备操作系统,否则计算机用起来太不方便且效率太低。对于系统的高效率和使用的方便性是必不可少的。 深度和层次地位:在所有软件的员底层,最重要的是软硬界面。在人们对于机器的观念中硬件与操作系统是不可分的。在用户的头脑中,一台计算机不只是硬件,而是硬件与操作系统软件的不可分的整体。 操作系统技术的涉及面很广:网络,图形,图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尤其是体系结构,都与操作系统密切相关。 操作系统中的技术问题大部分都是计算机科学问题的集中典型反映,如性能权衡 (trade off)与软硬件分工合作、资源管理、用户界面(接口)、开发活动管理(异步,同步,互斥,共享,通信)、中断处理等。

复制百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