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问题

2024-05-12

1. 粮食价格问题

一、对未来粮食价格的预期与判断
粮食价格变化总体情况表现为:克服自然灾害影响,秋粮产量再创新高;秋粮价格大幅上涨,水稻创下历史新高;受地域环境和运输条件等约束,粮食价格走势区别较大;粮食价格上涨产生联动效应,推高CPI。基于此,对未来粮食价格的预期与判断如下:
一)粮食价格上涨,符合我国变化规律。综观我国近年来粮食价格变化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即每隔3年左右的时间,粮食价格上涨就会出现一个小高峰。按照这一变化规律,预计今年粮食价格涨幅较大应属正常。
(二)成本压力增大,粮食价格将继续上涨。今年春耕期,柴油、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资料投入,同时苗期出现严重干旱,增加了抗旱投入,农业生产亩成本明显高于上年。一是租地及外包地费用每亩比上年增加大约 30元左右。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民每亩地增加20元左右的投入。三是人工费用大幅度增加,使今年每亩生产成本比上年增加15到25元。四是抗旱等额外费用增加。综上所述,虽然粮食价格较上年上涨幅度较大,但对于种植户来讲,其经济效益仅比上年提高了3~4%。农村实际劳动人口下降,导致农村用工短缺,人工成本大幅度增加,成为粮食价格上涨的主动力。
(三)需求不断增大,农民对粮食看涨的预期较高。在粮食供应量不变(或涨幅不大)的情况下,改变了需求关系,从而给价格异动埋下了伏笔。调查显示,92%的粮农预期新粮价格持续较大幅度增长,惜售心理很强。同时粮食市场收购主体收购意愿强烈,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价格仍将持续上涨。
(四)受国际粮食价格变化的影响,粮食价格上涨短期内难以改变。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看,也会影响到粮食价格持续走高。
(五)收购政策支撑较强,推高水稻价格上涨预期。2005年以来,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和确保粮食生产,国家对水稻和小麦出台了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对玉米和大豆实行临时收储政策。2009年国家五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2010年国家继续提高2010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国标三等水稻最低收购价为1.05元/斤,较上年上涨0.1元/斤,涨幅10.5%。托市政策对水稻价格形成支撑。今年国家大幅度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不仅锁定了水稻的底部价格,也支撑了市场对后市水稻价格形成看涨的预期。
(六)涨势虽定,但粮食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虽然未来粮食价格涨势已定,从而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但据有关部门反映,2011年粮食价格仍将呈现稳中有涨的态势,但不会出现短期大幅上涨。

粮食价格问题

2. 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

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引起广泛关注。在全球商品交易市场上,玉米、小麦和大豆等粮食的价格迅速上扬,粮、蛋、肉的零售价格也在攀升,消费者花在食品上的开支明显增加。引发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使食品消费增加,二是气候变暖、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了粮食产量,三是生物燃料发展导致能源工业与食品工业争粮。

    2006年,国际市场几种主要粮食的价格明显上涨,例如美国小麦出口价每吨上涨50多美元,全年涨幅为31%;玉米出口价每吨上涨60多美元,涨幅达7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价格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走高,今年上半年达到近10年来最高点。世界银行今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国际玉米价格比去年夏天已经上涨了75%,今年前4个月总体粮食价格上涨了20%;目前国际粮食库存量非常低,预计在本市场年度末(2007年年中)降至总使用量的15.8%。摩根士丹利公司的数据则表明,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玉米现货平均价比上年同期上涨86%。

    --消费需求旺盛推高粮食价格

    由于粮价上涨,食品的零售价格随之上升。以玉米等为原料的饲料价格上涨,还推动肉、蛋制品价格抬高。据英国《金融时报》5月报道,今年年初美国食品价格上涨了6.7%;许多国家食品价格上涨的速度都比整体物价涨速快得多,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涨势是普遍性的,从伦敦到洛杉矶,从上海到班加罗尔,消费者都感受到了食品价格的上涨。一些观察家警告说,今后18个月,全球可能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食品价格飞涨”时期。

    从某种角度来看,目前的粮价上涨并不完全是坏事,它意味着经济复苏、消费者收入增加、对食品的需求增加。许多分析人士指出,全球经济复苏是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的长期原因。由于人们越来越富裕,他们能够买更多的肉、蛋和奶。联合国贸发会议说,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增加和城市人口增多将导致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的消耗量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4月公布的一份有关中国收入增加的分析报告也预言:人们的收入增加会导致植物油、肉类和奶制品消耗量大增。世界银行的报告说,由于经济发展,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粮食消费从2005年到2006年增长了1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粮食消费增长了25%。

    --生产成本上升影响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增长不足是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化肥和能源的价格居高不下,可能使粮食生产的成本上升,降低产量和供给。在过去5年中,化肥价格和能源价格增长均高于粮食价格飞涨的1994年-1996年的水平。当时,由于粮食库存低、化肥价格高、经济发展导致粮食需求增加,玉米和小麦价格翻了一番,大米价格上涨了一半,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类似。

    另外,全球变暖引起气候变化使干旱、洪涝、农作物和家畜疫病增加,也影响食品供应。例如在美国的农业大州加利福尼亚,2006年的反常炎热使农业蒙受很大损失。预测表明,由于全球变暖使气温上升、山区积雪消融过快影响地区水源,加州农业在今后几十年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生物燃料需求刺激粮价上涨

    就短期效应而言,导致去年以来粮价急涨的更重要因素是生物燃料的发展。由于油价高涨,生物燃料备受青睐,许多国家都开始建设以玉米制造燃料乙醇之类的项目,这是玉米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由于玉米是重要饲料,大量玉米用于能源导致饲养业成本抬高、产量受限。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用玉米生产的乙醇燃料需求的增加是导致2006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储备减少的主要原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不久前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说,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已经导致玉米和大豆价格的上升和石油价格的变化。

    美国农业部4月份曾说,玉米价格暴涨可能导致今后几个月肉类产品供应突然减少,今年美国牛肉、鸡肉和猪肉的生产将比去年减少4.5亿公斤。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的40%,出口的玉米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70%,其出口量减少会对全球玉米行情产生重大影响,并波及其它粮食和食品。在以玉米为主食的墨西哥,玉米饼价格飞涨引发民众的示威游行,政府为此对玉米饼价格实施控制。

    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5月份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用玉米生产乙醇导致食品价格上涨,2006年美国人的平均食品开支已经为此增加了47美元,相当于食品消费额的1.3%。2006年美国燃料乙醇产量达49亿加仑,如果到2012年这一数值增加到300亿加仑,美国的年人均食品开支涨幅将达67美元。届时,肉类价格涨幅将达7%-8.5%左右,鸡蛋价格将上涨13.5%。比起另一些预测,这项研究的结论还显得过于保守。美国农业部认为,2007年美国鸡肉批发价将比2006年平均上涨10%,鸡蛋价格将上涨21%,牛奶价格将上涨14%。

    玉米价格的上涨刺激种植面积增加,美国农业部3月份的调查显示,2007年度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将增长15%左右,达到1944年以来的最高值。但这一消息并没有使玉米价格回落,原因是能源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在增加。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7年美国收获的玉米中将有27%用于生产乙醇。美国审计总署6月份警告说,今后5年里美国将有1/3的玉米用于生产乙醇,给食品价格带来更大压力。美国总统布什今年1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说,10年后美国的汽油消费量将削减20%,每年提供约1300亿升的乙醇燃料等替代性生物燃料。这个数字是2006年美国乙醇燃料产量的7倍。这是布什政府应对全球变暖并减少石油依赖的举措,但它会导致玉米及其它食品价格继续上涨。

    联合国粮农组织4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将超过2005年20.51亿吨的最高水平,创造20.82亿吨新的历史纪录,比2006年增加4.36%。除了非洲大部分地区减产外,世界其他地区粮食生产都将有所增加。美国、欧盟、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还有很大的农业增产潜力,粮价上涨将促使一些休耕地被投入种植,或开垦更多耕地。但这是否能达到平抑粮价的效果,现在还很难判断。我国为保证粮食供应,对用粮食生产能源进行了一些限制,但美国等许多国家并无此类限制,生物燃料对粮食的需求将继续扩张。如果生物燃料生产效率得不到革命性的提高(目前只能用农作物的果实生产,一些研究机构正在寻找廉价的生产方法,例如用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它将继续对粮价形成压力。

3. 中国粮食产量的决定因素有?

在数据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国农村存在耕地撂荒现象。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其中一个原因是劳动力外流,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再依附在土地上获取微薄的收入,而是选择进城或进厂务工。613899部队(儿童、妇女和老人)驻守的中国农村和农业,由于劳动力投入递减,是否会影响粮食产量呢?我决定研究这个问题,即:劳动力外流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这个研究将是一个持续研究,将分阶段步步深入。第一个阶段,我的思路是研究中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和我的研究生张帅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术研究,写成论文《技术进步、要素投入与粮食产量: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10)》。
本研究基于C-D生产函数,应用我国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进步、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发现:不考虑制度变迁和政策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核心因素是土地投入和技术进步,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要保证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就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农业技术进步和应用。可以继续鼓励农业劳动力外流,但农业资本投入必须显著提高。具体来说:
(一)1978-2010年间,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最重要变量,是导致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原因,这和周小萍、卢艳霞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粮食播种面积是由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和复种指数的乘积表示的。在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前,以及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耕地的复种指数在较长时期内是稳定和有上限的。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39,也说明了耕地面积是影响粮食播种面积的最主要变量和约束因素。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面积不减少是首要的基本措施。因此,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1978-2010年间,以化肥为代表的农业技术进步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显著变量,对粮食增产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这和杨剑波等学者的研究一致。秦立建等指出,土地细碎化减少了农户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从而抑制了本应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因此应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土地产权,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实现耕地的规模化经营,为农业技术的充分发挥提供条件。国家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兴农的力度,加强基础性农业研究,加大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财政补贴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业专业大学生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真正走进田间地头,逐步改变传统的粮食种植和生产方式。
(三)就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解释变量“第一产业劳动力”不显著,这表明农业劳动投入对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大。这和温铁军、宋学明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这表明,1978-2010年期间,我国农业生产依旧存在着“过密化”和“内卷化”现象。从而农民外出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业活动对家庭农业生产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农村劳动力外流并没有导致我国粮食产出显著降低。正如程名望等指出,中国农业就业比重依旧偏高,农业就业比重曲线还处在一种下降状态,尚没有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的稳定值。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还存在着进一步转移的空间,各级政府应为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创造条件,消除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如户籍制度),使我国的粮食生产由“劳动投入型”转化为“技术投入型”。
(四)就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代表农业资本投入的3个解释变量“农村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大型机械的总马力”、“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均不显著。这表明,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投入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不大,不是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核心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依旧明显,使得农业投资严重不足。例如: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太低(1978-2010年间,多数年份该比例在9%以下);大量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或废弃,使得农业有效灌溉难以为继等。[21]同时,1978-2010年间,虽然我国农业大型机械的总马力有所增加,但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户农业大型机械投入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因此,这三个解释变量的不显著,表示我国农业投资的不足和缺位,使得农业投资没有成为1978-2010年间我国粮食稳定增产的核心影响因素。
总的来看,基于生产函数视角,不考虑制度变迁和政策因素,1978-2010年间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核心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土地投入,农业资本投入和农业劳动力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要保证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首先就是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其次是强化农业技术进步和应用。另一方面,可以继续鼓励农业劳动力外流,但农业资本投入必须显著提高。

中国粮食产量的决定因素有?

4. 粮食的价格为什么比较稳定?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1802年,三个没有工作的美国人从一位政府官员手中得到了一美元的救济,于是他们做出了不同的投资决定。喜欢担风险的那个人就买了点儿最能保值的黄金;另一个人买了风险不算高的债券;最后一个喜欢冒险的人则买了风险较大的股票。在1992年的时候,这三份原始票据被发现了,这三个投资者的后裔就成了这些财产的受益人,但其结果却有天壤之别,第一个人所买的黄金当期价值为13.4美元;第二个人所买的债券的当期价值为6620美元;而最后一个人1美    元股票的当期价值为3005000美元。用1美元现金投资股票最后竟变成了300多万美元,究竟是什么创造了这个神话呢?答案就是企业,一旦企业的车轮被转动起来,那么无论你怎么想象都不过分。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在中国的解放前,你有四根金条。如果你把金条留下来现在卖出去,那你会发个几十万的小财;如果你用来买房,能买到一处四合院,能留到现在的话,你就是百万富翁了,当然,你也有可能因此被封为地主,房子没收,人还要被批斗;如果你用来买股票,那么,恭喜你,你可以一无所获了,留下的只有擦屁股都嫌硬的票据凭证,也许还可以当文物来收藏,也算是废物利用吧。
    比较上述两种想象,我们都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在企业迅速发展的背后是什么在起着支持性的作用呢?这些企业为何没有倒闭,而是欣欣向荣呢?事实上无论哪家企业都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离开政府的支持,任何一家企业都将一事无成。
    那么政府通常都是如何扶持企业呢?政府对企业的最基本的支持手段就是合理运用支持价格。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比如,对一个小城镇而言,如果要发展,就必须找出自己的优势来创建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可是这种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成本投入。因此,为了促进这个城镇的经济发展,政府就必须对这些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例如至少要对企业的产品给予最低收购价格来保证产品和货物不积压。一旦出现产品积压状况,政府就会出资收购,以保证这些小企业的正常运转。这种政府给予弱势企业提供保护的现象在经济学上叫做支持价格。
    支持价格,又叫做最低限价,也是政府为扶植某种行业的发展而规定的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而且这个价格通常都要高于市场均衡价格。
    在现代社会,支持价格主要应用于农业方面,这也是粮食价格比较稳定的因素之一。有些经济与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国家经常出现农产品    生产过剩的状况,为克服农业危机,经常使用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方式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来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目的。一般来说,农产品支持价格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缓冲库存法,即政府或者其代理人按某种平价收购所有农产品,在供大于求时加大库存量或者增加出口,在供小于求时则减少库存,以平价进行交易,让农产品价格因政府作用而保持在某个价位。第二种是稳定基金法,即政府依照某种特定价格来收购农产品,在供大于求的时候保持一定的价格水平,在供小于求时不至于让价格过高。
    那么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价格又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的呢?美国政府是根据平价率来制定支持价格的。所谓平价率,就是指农场主销售农产品所得收入和购买工业品所付价格间的比率。法国政府则是建立了由政府、农场主和消费者三方代表所构成的农产品市场管理组织来确定支持价格的。在1963年,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成立了欧洲农业指导委员会与保证基金,专门用于农产品的收购支出和补贴出口。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政府参与是否会影响到经济的良性发展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在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时候,如果不采取支持价格政策的话就会导致哪两个结果的出现。
    第一种情况:生产者通过存货调节价格。
    当供大于求,商品价格低时,生产者就会将一部分产品储藏起来。
    而不投入市场,也就不能形成供给,这样便会减少供给,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反过来,当供小于求,价格高时,生产者就会将之前的库存投入市场,这样就在产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了供给,价格降低,但这也经常成为投机倒把者谋取暴利的手段。因此这种自发的存货调节对于市场的稳定有一定作用,但如果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比如粮食的价格供给量无法得到控制,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第二种情况:地区套利。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常常是区域性的。这样,在总量上供需均衡的    时候,在各个不同的地区也会出现不均衡。这种因地区性的不均衡而导致的价格差便催生了跨地区的套利活动。投机者就会将供大于求、价格低的地区的产品运送到供小于求、价格高的地区。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这种价格差高于运费,这种投机活动就会形成并持续下去。
    因此,实行支持价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产业来讲。所以说,支持价格对于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制止投机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行支持价格可以稳定生产,可以缓解经济危机对社会上某些商品的冲击。其次,通过对不同产业产品实行不同的支持价格,还可以起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使其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动。最后,实行对农产品生产的支持价格政策,还可以吸引农业投资,从而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出于对国计民生的稳定考虑,政府必定会对社会上的某些行业、某些产品给予一定的价格支持,特别是粮食产业更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粮食价格总是稳定的根本原因。
        

5. 粮食的价格机制

粮价的涨跌,左右着农民的收益、粮企的利润,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国家宣布一系列粮食收购政策,将玉米、大豆等纳入收购范围,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临时储存稻谷的价格,既高于上半年国家公布各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也略高于当前的市场粮价,有的品种还是首次公开宣布入市收购储备,其托市意图相当明显。早稻收购上演了这一轮粮食牛市“最后的疯狂”,收购价达到了100元/百斤的历史高点。但随后而来的中晚稻收购却相反,各方谨慎入市,价格萎靡不振。江西一些地方中晚稻开秤收购价竟然低于先前的早稻收购价,出现罕见的早晚稻价格“倒挂”。与此同时,大豆、小麦、玉米等也纷纷进入下行通道,“卖粮难”、“谷贱伤农”一触即发。中国宣布提高保护价之后,粮食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回应。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等期货价格全线上涨,部分地区大豆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国家的保护价。南方粮食市场副总裁熊良华认为,这次国家决定实行临时收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可以一举多得:首先,遏制了当前粮价下滑的势头,防止了农民“卖粮难”;其次,这次公布的临时收购价将是中国市场各粮食品种的一个阶段性底部,提升中国粮食的价格底部将使中国粮食告别“低价时代”;第三,粮价调控被赋予扩大内需新职能,可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萎靡不振的农村消费。 尽管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断加强,但总体来看,政策性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04年~2006年中国粮食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和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专家指出,中国现行的粮价形成机制。现阶段,粮价形成机制仍采取国家调控与市场供求相结合的方式,粮食保护价的调整并没有与农资等工业品相适应,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落后于农资等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幅度。粮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与农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对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导致中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剪刀差”现象:首先,国内农资与粮食的价格差越拉越大。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大幅走高,即使加上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部分,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上涨仍然缓慢,部分粮区甚至出现粮价不升反降、农民卖粮难现象。其次,当前农民外出打工与种粮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扩大。受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各级政府出台保障农民工收入等政策影响。而同期粮食价格仍处于低价位运行,种粮还要面临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农民打工收益明显高于种粮收入。第三,“新剪刀差”对农业内部的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表现为种粮与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差逐步扩大。“新剪刀差”现象的出现,扭曲了粮食价格的市场传递和调节功能,造成中国农村优质劳动力、土地等“粮食生产力”大量流失,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谷贱伤农苗头,从源头上影响了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有关专家认为,化解“新剪刀差”的关键在于缩小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距,应小幅度、周期性地调整粮价,让粮价温和回归到合理的范围。

粮食的价格机制

6. 粮食价格上涨后,会对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1)价格变动会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但粮价上涨后,不会导致消费者对其需求的急剧减少,因其作为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产生的影响比较小。
(2)对生产者来说,价格变动会导致生产者调节生产规模。粮价上涨,生产者利润增加,这时生产者的积极性会提高,促使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和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从而保证市场对粮食的需求。

7. 当粮食价格持续上升时,会如下哪种情形最不会发生

本题选D
分析:
A:收入减少,会减少对粮食的购买,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下降,均衡价格下降
B:牛奶价格下降,会增加对牛奶的购买,牛奶和粮食有一定的互补关系,因此会减少粮食的购买,同样也是需求量减少
C:良好的气候条件,会使得粮食产量增加,供给量增大,需求量不变,均衡价格下降
D:鸡蛋价格上升,减少鸡蛋购买,鸡蛋和粮食也存在互补关系,因此,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大,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价格上升。

当粮食价格持续上升时,会如下哪种情形最不会发生

8. 根据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粮食的丰收和歉收,分析政府为什么对粮食采用支持价格?

国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是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的体现,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有利于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和经济安全。
支持价格会出现过剩产品政府的措施:
1、政府收购过剩产品,或用于储备或用于出口在储备或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收购过剩商品必然会增加政府财政开支。
2、政府对该商品的生产实行产量的限制规定将生产的数量控制在支持价格下的均衡产量使供求平衡但在实施时需有较强的指令性且有一定的代价。
3、导致受保护企业缺乏在市场中具备的竞争性。
4、扰乱市场中贸易的秩序,打破贸易运行的规律,对进出口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扩展资料支持价格运用及其作用:

支持价格

例如,农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而且其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小。过低的农产品价格会降低农户的收益,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即所说的“谷贱伤农”。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

农产品支持价格的运用对经济稳定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稳定了农业生产,减缓由于价格波动给农业造成的冲击。

第二,通过对不同农产品的不同支持价格,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 第三,扩大农业投资,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支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