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金融学讲义》:用金融的思维理解人生

2024-04-28

1. 《香帅的金融学讲义》:用金融的思维理解人生

如果想快速的学习金融学常识,《香帅的金融学讲义》是一本不错的书,但是厚厚的将近600页的书,学习起来的压力还是蛮大。
  
 我是因为学习了得到上的《香帅的北大金融课》线上课程,又买来了这本《讲义》进行学习的。
  
 我个人认为,从全局的角度、实用学的角度来阅读这本书籍,可能学习起来会更加容易。
  
 从全局的角度来学习,我们应该首先具备“金融学”的思维,就如学习经济学要懂得供给与需求一样;从实用学的角度学习就是要给自己一个学习与认知理由,你可能是为了掌握财富的投资工具、也可能是为了学会更好的做人生决策;但我更希望将两者结合起来,用金融的思维去理解人生。
  
 如果,你认同我的这个观点,那么,读这个书就简单了,我建议你可以从后向前读。
  
 在这本书的后记里,作者用“一部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就是一部金融史”来解读金融对于人类的价值。
  
 这让我想起了张笑宇老师的《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他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分别从技术驱动与商贸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技术与商贸对人类社会演进的影响;我在想,香帅老师这本专业的金融学书籍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的描述,又何尝不是一种大历史观呢?
  
 她说,“从金融视角观察,人类社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就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这几个要素不断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进程”。
  
 她甚至将这个进程表述为一个公式:增长=(资金,技术,人力资本)*(数字化,网络化)。
  
 这可能就是我们理解金融学价值的框架。在这里我们把“增长”看作“增长系统”,把“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看作增长系统的构成要素,把“数字化、网络化”看作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我们就可以更容易的理解金融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
  
 学习金融学,我们不仅仅应该具备大历史观的宏大视角,还应该具备“实用主义的”的工具化思维;学习金融知识,不仅仅是用于投资决策、理解财富,用香帅老师的话说,“金融其实是人生决策”。
  
 但我更希望用“金融的思维”理解我们的人生。理解了这一点,那么,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金融思维方法论”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章节,香帅总结了她认为最重要的6种金融思维:预期思维、贴现思维、复利思维、风险思维、杠杆思维、信用思维。
  
 我对这6大金融思维的理解是:我们要具备长期主义精神(复利是动力源,缩短初始积累的时间,加速度显得尤为重要),用未来的视角(预期思维是愿景、是目标),来看待今天的投资与人生决策。
  
 而在我们做人生与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建立预期思维(建立远大的愿景与明确的目标),做好风险控制(建立风险思维,建立底线思维,树立突破思维,做非对称交易),利用好杠杆思维(学会借力)来提升或者放大我们做事的效率与效果。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源于“贴现思维”,在未来价值与现在价值之间寻找一个价值最大化的平衡点,降低贴现率、减少折旧(保证不贬值或者慢贬值),而做到这一点最核心的方法就是能力的提升。
  
 如果预期思维是目标,贴现思维是支点,风险思维是方向盘,杠杆思维是放大器,复利思维是下压力,信用思维就是一个动力系统。
  
 掌握这六大工具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开启财富积累的发动机,而6大金融思维就是这台发动机上的重要零部件,他们缺一不可。
  
   理解了上述内容,我们再去看待金融的本质(时间、资金与风险)、财富的工具(基金、债券、股权以及金融衍生品)、做投资决策与理解金融的构成要素(信用、监管、市场与投资行为)就会相对简单很多。

《香帅的金融学讲义》:用金融的思维理解人生

2. 关于银行的秘密——《香帅金融学讲义》读书笔记

上个周末跟几位朋友谈到养老金问题,想起来香帅老师的《金融学讲义》还没有读完,就把它添加到第2季度的书单里。计划大概一个周读一章,这个周读了第2章“银行:现代经济社会的血管”。发现自己虽然号称喜欢经济话题,但其实只是看了个热闹,鹦鹉学舌了一些自己根本就不理解的概念和观点。而香帅老师把底层的逻辑讲得非常清楚,学习到了这些知识,再遇到具体的状态,能不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还需要慢慢练习。
  
 再说说读这一章的感受,带着计划读,不会看几页就停下来,而是会一口气读完,竟然用了将近2个小时(34页),感觉上与不做计划读相比效率更高,再整理一遍,印象更深。相对来说,学得更扎实一些。
  
 发现自己不能一段时间只读一本书,需要几本不同的书同时进行。这一周还开始读了《西南联大文化课》和《吴军阅读与写作》两本书,都刚开了个头。
                                          
 银行,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说,在历史上,寺庙、客栈、布庄、药铺都充当过银行的角色。为什么他们也可以充当银行?这一章讲了银行的前生今世,告诉我们他们跟现代银行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搭建起了社会的信用网络。
  
 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化依赖于统治者,商人和银行家之间的伙伴关系。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6世纪之后的大航海时代,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着是荷兰和英国,凭借最先进的资本市场和中央银行体系,成就了全球霸主的伟业。
  
 直到15 、16世纪,欧美居民对国家的概念还很淡漠。银行信贷体系和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意义上“国家、公民、政府”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从人类400年的近代史来看, 银行信贷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础,它就像一个城市的地下管道工程一样,不一定时时可见,但却支撑着整个城市的循环和呼吸。 
  
 难怪哈伯和凯罗米里斯感慨说“国家创造了银行,银行创造了国家”。
  
 法定货币是现代货币的灵魂,意味着现代货币是由国家赋予银行(比如中央银行)某种特许权力而发行的,支持货币的关键是国家信用。
  
 1944年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到1971年美元跟黄金脱钩,开启了信用货币时代。
  
 数字货币,如比特币在很多场景下都能完成货币的计价、支付,甚至价值储藏功能,但也正因为它是去中心化、去银行化的,在国家仍然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组织形式的大背景下,比特币要取代各国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可能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银行体系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国家经常通过银行体系来调控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其中,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基准利率是两个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涉及资金的量,而基准利率调整的是资金的价格,通过量和价两个维度的调节,国家也因此拥有了调控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的能力。
  
 这两个工具的具体作用,我很喜欢书里的这样一个比喻:
  
 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通过银行体系的循环,会引起社会信贷规模的巨大变化。所以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就像控制水库闸门一样,会影响全社会的信用规模。
  
 如果说存款准备金率是用来调节资金量的,那么基准利率则是调节资金价格的。在农业生产中,如果用水成本太高,农民可能就宁可让土地荒芜。如果水量充足且价格低廉,农民可能就愿意多开垦一些荒地,多种一些庄稼。
  
 同样的道理, 降低基准利率(降息)就是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刺激经济,而提高基准利率(加息)则是要抑制投资消费行为,给经济降温。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和过度降息刺激经济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调节基准利率,就是通过调节资金价格,影响人们的投资消费意愿,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这个逻辑本身是自洽的,而银行体系具有杠杆效应,一旦利率调整幅度过大,市场预期被彻底扭转,就可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形成反馈效应:比如加息的力度过大,经济容易收缩过猛,引起“旱灾”;降息尺度宽了,又可能导致“大水漫灌”,产生资产泡沫。所以,加息、降息的力度和节奏很难把握。
  
 中央银行是绝对的系统中枢。它管控着货币发行的闸门,更是市场的最后贷款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之一竟然是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 大萧条之所以从美国蔓延到英国,德国,最终升级为世界大战。是因为中央银行没有作为市场的最后贷款人发挥作用。同样是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实际上比1929年的大萧条还严重,但是全球主要央行果断协同救市,积极充当“最后贷款人”,很快阻止了危机的蔓延。
  
 之前几乎人人都用的余额宝就是一只货币基金。其实到2019年7月,我国114家金融机构一共推出了730只货币基金,总规模差不多达到了7.74万亿元。
  
 货币基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仍然实施利率管制。根据Q条例,活期存款没利息,定期存款的利息则设有上限,所以老百姓的储蓄意愿非常低。
  
 从1978年到1999年,美国货币基金占存款的比例从1%直线上升到63%。一大半美国老百姓都去买货币基金,不在银行存钱了,这正是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银行存款大搬家,史称“金融脱媒”。 
  
 中国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发生银行存款大搬家的情形。2013年至今,居民的储蓄存款总额一直是上升的。截至2019年6月,我国货币基金仅占存款总额的3%左右,在整个中国金融体系里还只是沧海一粟。
  
 从收益的角度来看,货币基金收益率主要取决于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
  
 换句话说,想知道什么时候买货币基金更好,只要看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什么时候更高就行了。
  
 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市面上资金流动性充沛,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下降;反之,市面上资金流动性紧张,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上涨。
  
 很多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只是一个通道,银行往往会收取1%~2%的通道费用,对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则没有监管义务,如果融资计划失败,银行是不负有保本责任的。
  
 资管新规以后,银行就没有固定收益的保本理财产品。
  
  一般人要怎么判断某个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度呢? 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种技术和策略。
  
 很多内容都是摘抄,很多概念和比喻可以不时地拿出来分析当下的某一个现象,也算是“学习”中“习”的部分。

3.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小结之一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专栏上线已经五周了,五周以来,每天跟着阅读,但是鲜有留言。趁着这个闲暇的午后,对这五周的课程做个小结与回顾。
  
       专栏开篇便引出金融的本质——时间的价值、资金的集聚和风险的共担。时间的价值,受通货膨胀率等影响,同等数值的金钱在不同时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采用不同的金融工具,同等数据的金钱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所以选择良好的金融工具,充分利用时间的价值,可能会大大增加我们未来的财富。资金的集聚,主要体现在银行的功能上,通过银行这个信用中介,讲闲散的资金集聚起来,贷给其他需要大资金的企业或机构,可大大提高发展的速度,提高资金运转的效率。风险的共担,通过购买保险等措施,能够将个体的风险分散到社会群里中去,或者购买股票或参与风投,集聚基金干大事等。
  
       在介绍了金融的本质后,第二周给我们带来了金融的演化过程。分别介绍了中国的中央货币财政体系和欧洲银行信用货币体系。不同的货币体系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因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就一直是中央集权制,民间信用基础薄弱,造成金融体系一直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以至于90年代设立A股市场也是为“国有企业解困”,中央体系的好处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将资金流向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缺点在于中小企业获取资金难度大。而欧洲因小国林立,庄主权力大,国家权力小,造成了相互制约的信用网络,民间信用良好。最后,香帅还介绍了金融市场的一个特点——信息不对称,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才产生了诸多的金融中介,以帮助人民降低信息不对称。
  
       接下来的三周,都在讲与银行有关的知识。分别从货币与信用、银行与理财及生活中的银行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从目前大热的比特币的未来引出货币的一个重要特性——国家信用。在香帅看来,脱离了国家信用的货币,很难成为未来世界的通用货币。尽管比特币也具有货币的一般功能——支付、储藏、计价、交换等,但在国家形式仍然存在的当下,没有国家信用的支撑,是很难有良好的未来的。在我个人看来,比特币依赖于区块链技术,而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分布式去中心化记账系统,很好了解决了信用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是有前景的,但是道路艰且阻,不能随着热度抱着投机的心态去面对。另外,还介绍了两个基本概念,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政府通过这两个工具来调节市场的冷热程度。这个之前就接触过,不再赘述。
  
       银行与理财这一章,揭示了银行躺着赚钱的秘密——银行的垄断性和中国经历的高速增长。银行的净利润主要来源于利息净收入,而高额的利息净收入其根源在于存贷差。高速增长的经济必然要求高的投资与贷款,从而造成了03年至13年银行业的黄金十年。然后香帅分享了货币基金的特点——投资于银行间市场、风险小、流动性高。对银行存款吸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规模并不大。接着介绍了理财产品的相关知识,也让我第一次对影子银行有了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于大多非保本理财产品,银行只是充当渠道与通道的角色,从中收取手续费。而真正掌握理财资金的是与银行合作的第三方——信托、券商、基金等。所以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能盲目,要了解产品。
  
       本章首先介绍了银行圈的生态系统——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各自特点。然后介绍了存款保险制度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特点。二者都是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的秩序。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保障储户的资金安全,可以有效遏制挤兑的发生,防止金融恐慌蔓延。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由央行充当,在危机发生时,可以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恢复市场信心。15年股灾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五周的课程听下来,收获不小,填补了自己不少金融方面的空白。但是到后面,还是感觉有些懵懂,没有透彻理解。每天看各位大神的留言,像是一次二次阅读。佩服他们的理解力与执行力。希望自己继续坚持,收获更多。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小结之一

4. 听香帅《北大的金融学课》有感

最近一直每天都坚持听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感觉真的是受益颇深。
  
 那么多年以来,我对金融一直没有任何概念,也从来不在这方面思考。老是觉得自己与这方面无缘。可现实却给了我惨痛的教训。我真的想去学金融方面的知识,却又不知道从哪里学起。
  
 后来在得到上看到了香帅的这门课程,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就买下来了。
  
 从开始一直听到现在,真的是打开了我关于金融方面的一扇门。让我发现原本很陌生的关于银行、理财、房地产等方面的知识,现在已经距离我不是那么遥远。她深入浅出的描述让我可以趴在窗户上去看一看外面的风景了
  
 特别是最近的一个加餐,讲述了房地产这个行业到底有没有泡沫?房价还会不会涨?
  
 说实话,那么多年,看到房子每每上涨,我的心里面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的,总觉得有泡沫,涨得太快。
  
 听了她的分析,我才知道,在中国这种高速发展的国家,在现在城市化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在人口众多的基础上,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需求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房价只会涨,不会跌。绝对没有跌的可能性,越是大城市的房子,就会越贵,因为资源都向大城市集中,在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人就向大城市蜂拥蜂拥,物以稀为贵房子价格当然越来越高了。
  
 又因为中国人,家本位的概念比较严重。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所以一旦有能力,就会赶紧买房,房屋的供求关系也决定了,房价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如果你手里有钱的话,你一定要抓紧买,否则会越来越高的。
  
 她的课程每次听都会有新的感悟,都感觉自己又开了个脑洞,并获得了一些新的知识。因此每天我都会花上一些的时间反复听,反复学习。
  
 以后,我想每天花一点时间,就像当时在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上坚持留言一样,反复去听、去思考、去输出。
  
 一年以后,我的金融学知识一定会比我过去这45年,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不由得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与此同时,坚持听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复习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还打算订宁向东老师的清华管理学课。这些课程都对我非常重要。我需要补课,补课,再补课。
  
 因为虚度了太多光阴了,脑子里面空荡荡的,混混沌沌的,怎么可以呢?
  
 下再大的决心都没有用,最有用的就是马上行动,立即开始!

5.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系列观感4_银行与理财

 这期我们仍然是围绕着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银行来讲解,主要讲解的是银行和你的财富管理非常相关的三个要点:
                                           重点讲解的是银行赚钱的主要方式,和我们国家银行盈利状况变化的逻辑。 首先,银行吸收的存款和放出去的贷款中间的利率差额叫做存贷差,是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通过两个村子中间借贷关系的一个小故事,告诉你银行之所以能够赚取这么高的存贷差,是因为它能够低成本地以小聚多,转换资金的规模,然后还能够转换资金的期限和转换资金的风险,通过这三个转换,银行实现了存贷差的利益。
                                           其次,银行的盈利模式从躺着赚钱的黄金十年,变成银行分化显著的状态。背后的原因是,原来我们国家大部分银行都能赚钱,因为它们具有垄断性,国家一直处于经济高增速的状态,贷款的需求很大,等于是这种宏观政策和宏观背景下的产物。
                                           而现在利率市场化,经济增速也在下滑,所以导致银行业的利润下滑,只有那些吸收存款能力特别强、信用特别好的大银行,现在的日子才能过得比较滋润。
                                           这一课讲解了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面临的一个对手——货币基金。首先分享的是货币基金和银行中间关系,我告诉你,中国当前正在发生的货币基金的市场变化,和美国70年代的情形是很像的。
                                           货币基金它吸收的是老百姓的零钱,投向利率比较高的银行间货币市场,等于说货币基金帮助老百姓分享到了机构投资者的收益。
                                           由于它投向的是银行间市场,所以你会发现货基的收益率和银行间的市场利率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市场上闹钱荒,银行间利率市场的利率上升,货币基金的利率也会飙升。
                                           第3课,讲述了其实大家都在买的这些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影子银行的一部分, 而影子银行又是我们国家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博弈的结果。 
                                           银行钱多、受监管多,而其他的金融机构钱少、受监管少,所以它们中间就天然地有这么一个合作,银行有绕开监管赚取更多利润的冲动。比如说银行和信托合作,把钱投向房地产业;银行和基金、券商合作,把钱投向证券行业,都是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个部分。
                                           影子银行体系,你很难用好和坏来评价,一方面它让这些资金投入到了投资效率更高的地方,客观上是起到了促使社会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的作用;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它通道很长,又没有受到监管,所以中间的风险事件也 很多。最后讲解了这种理财产品的风险点要怎么把握。
   比如说 第一你要看产品的投向是不是清晰,第二看是不是银行代销,第三看募资方的信息, 这样去分辨这种产品到底是不是靠谱的。
                                           以上就是今天划重点的全部内容。我们每个人都会和银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你能通过以上的知识点,真正地了解你身边的银行以及一些相关的财富管理工具。这些知识点的背后逻辑其实并不复杂,但也许能够帮助你真正地鉴别风险,帮助你自己的家庭进行理性的财富管理。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系列观感4_银行与理财

6.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摘抄005 I 本周问答:如何做出金融决策?

 你要在理解人性的基础上理解宏观环境的变化,才能够把握未来的趋势。
   为什么金融有用,因为:
   它是一个风险-收益决策衡量的框架性思维,一个人要具有这种思维能力,才能保证在大的人生决策上,作出对的选择。
   它是一门对未来做资产配置的学问,它的一切都是基于对未来的计算、预测和分析。这是金融的一个根本特征。它不关心过去,它只关心未来。
   金融素养确实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素养,和你的专业、年龄无关。当然,年轻人就更应该学点金融了。
    本节课带给我的思考: 
   理解人性和理解宏观环境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才能把握未来的趋势。   关于“理解人性”,我应该从哪些方面训练自己呢?   “理解宏观环境的变化”,该从哪里入手循序渐进的进行呢?
   不管是理解人性还是理解宏观环境的变化,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人话语背后或者事件背后的意义及可能的趋势。   记下来,经常回顾,持续完善,最终形成自己完善的认知体系。
   建立了完善的认知体系,金融素养才能带来好结果。一知半解的“金融素养”,千万要警惕。
   金融为什么有用?   1 它是一个“风险-收益”决策衡量的框架性思维;   2 对未来做资产配置。不关心现在,只关心未来。
   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不可能轻易获取的,自己就按照目前的节奏,一天一节课的节奏持续的思考,持续的复盘。

7.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读书笔记(一)

跟着香帅学金融课也快有十个月了,虽然自己的工作也算整个金融系统的一部分,但仍旧感觉听的浑浑噩噩,自认为有必要重新复盘,仔细看文字,自己再整理出来,让它真正变成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前五讲,金融世界观
  
 分别主要讲了时间价值,资金聚集,还有风险。其实这也算是财富的三大要素吧。
  
 一、时间。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而利用好对的金融工具,结果会大大不同。
  
 文中举例用30年后的一万美元国债作为买车赠品,按当时8%的利率,只剩下994美元。用货币时间价值计算器,其实就可以计算出来。若是按中国这三十年的通货膨胀来算,结果更可怕。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倒回十年前给我们10万块钱的金融决策,最高与最低的结果,差了将近90倍。甚至这个决策,还是同一种金融工具,股票。其实就跟很多人十年前在北京买没买房一个道理,对的决策,会让我们的人生好走很多。
  
 金融工具对我们的时间进行深度的加工,不同的金融工具、金融决策会改变个体的命运。
  
 二、资金。银行、债券、股票,所以的金融工具都在帮人们将散落的、点状的资金累积起来,投入到最需要资金的地方。
  
 美国南北战争,北方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做对了金融决策,而南方输了也是做错了金融决策。还有纽约的崛起,得利于伊利运河,背后的推手依旧是靠债券的发行聚集的资金。
  
 小到个人,大到城市国家,发展都离不开资金。它帮助我们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而快速有效的资金聚集,从而实现目标。
  
 三、风险。金融是迄今人类社会能最有效实现跨区域、跨时间、大规模“风险分担”的一个机制。
  
 美国农业保险,让受了天灾的农民收入不降反升;股票的最初设计者荷兰人,为了风险共担,让出了利益共享,开创了荷兰的海上帝国;埃隆·马斯克自己承担风险,亿万富翁也经不住造火箭,最后通过风头融资,才有了“猎鹰9号”的完美回收。
  
 收益永远与风险成反比,就像硬币的两面,很多人经常看到了收益,而忘记了它的亲兄弟风险。
  
 最后,金融有能力,也有破坏力。比如马太效应和道德风险,就是强者恒强还有鸟为食亡的写照。
  
 但正因为金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所以学习了解掌握它,也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这一路不仅需要理论,还需要实践,路很长,且学且走吧!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读书笔记(一)

8.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摘抄071I个人融资——你的个人信用,很值钱!

 债的本质就是信用杠杆。
   1 信用就是资产。一个人的信用就是你说出来的承诺的估值,信用越高,这个承诺的价值就越高。
   2 个人信用资本化的三大基石:完善的社会法律制度、完整及时的个人信用披露、一套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
   3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只有“王的信用”的人治社会,个人征信的信息也一直是分散隔离的,缺乏信用社会的基础设施。我们国家个人信用资本化的两个明显趋势:生活场景不断转换成信用分,违约的惩罚机制成本降低。
    本节课带给我的启发: 
   信用杠杆,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会帮助你变得更好;用的不好,会帮助你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信用就是资产。越往后,其价值越凸显出来。
   个人信用,就是一笔不小的资产,务必重视个人的信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