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企业批量撤回IPO申请?

2024-05-21

1. 为何企业批量撤回IPO申请?

3月16日,H股公司哈尔滨银行公告,鉴于公司股权结构可能发生变动,决定先撤回A股上市申请,待股权结构变动完成后再重启A股上市。这不过是撤回A股IPO申请中的一例。据证监会官网发布的信息,截至3月15日,今年已有19家拟IPO公司中止审查,有48家公司终止审查。

“最近一段时间撤材料的比较多,毕竟一旦被否,要等三年才能重组上市,新规的威慑力还是相当大的。但事情也有另一面,这些退下来的企业,质地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到重组市场上会成为优质的标的,这也有助于行业的整合和集中度提升。”有投行人士表示。据了解,部分撤回IPO申请的企业并不拒绝与优质上市公司牵手。

都在证监会排队了,为何又要撤回,是哪儿出了问题?
尽管这些撤回IPO申请的公司大多三缄其口,通过多方打听还是找到了一些缘由,上述公司几乎都有“难以遮盖的瑕疵”,以至于最后决定暂时撤回。

去年IPO明显增量,不少有上市想法的公司蠢蠢欲动,感觉有上市的可能,部分公司还报了材料。结果,审核一收紧,加上被否后三年内不得重组上市的规定,我想不少企业会打退堂鼓,这对龙头企业来说是个非常好的整合机会。

为何企业批量撤回IPO申请?

2. 百余家公司IPO终止审核,是什么引爆IPO撤回潮?

核心的问题是,注册制实施之下,很多资质并不好的企业,也开始了IPO申请,这就导致监管对IPO的审核加严,最终导致IPO的大幅撤回。媒体报道,这段时间以来,已经有上百家企业终止IPO的审核,其中有的是证监会终止的,有的是企业主动撤回的。不少投行人士表示,今年以来,申请IPO的企业确实良莠不齐,有很多问题,企业选择主动撤回,也是避免被查出来,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要知道,去年科创板和创业板同时开展注册制,全年实现了接近四百家企业的发行上市,这个规模创下了近十年以来的新高,也被不少人认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年。但今年以来,相关监管似乎变得严厉了许多,仅是今年这三个月以来,证监会拒绝的企业,就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数量。

很多企业都是主动选择撤回的,因为他们自己知道,连现场检查都过不了的情况之下,主动撤回是最好的选择,一旦被证监会拒绝了,这个问题就很麻烦了。相关人士也表示,企业主动撤回和保荐机构也有关系,投行没有起到其应该其的作用。

参考资料:
2021年1月29日,证监会出台《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随后抽中20家拟IPO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现场检查方式主要有7种,包括查看检查对象的生产经营场所;获取有关资金流水,生产、销售、仓储记录,会计凭证等文件资料;就主要业务循环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穿行测试;走访检查对象重要客户及供应商;核查中介机构工作底稿等。
检查对象确定后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检查对象自收到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的,原则上不再对该公司实施现场检查。如照此规定计算,公司想避免现场检查,2021年2月22日是撤回的最后时间点。截至2月28日,这20家企业中有16家都以撤回IPO申请材料告终,比例高达80%。

3. IPO申请排队企业已回落至393家了吗?

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22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393家,其中,已过会25家,未过会368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349家,中止审查企业19家。

报道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IPO审核的速度也大幅放缓。截至3月25日,今年发审委只审核了63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30家获得通过,29家被否,4家暂缓表决。而去年同期,发审委审核的公司数量为89家。

在IPO审核放缓的同时,新增申报企业数量也大幅减少:今年以来,只有7家新增报会企业。对此,券商人士认为,这是因为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之后,IPO审核愈发严格,越来越低的过会率使得诸多企业IPO变得谨慎,企业申报热情大不如前。

业内人士表示,上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看,比如,净利润指标、公司所处的行业属性、是否是当下国家重点支持的部署,除了IPO企业的财务指标问题,市场上较为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场检查。

IPO申请排队企业已回落至393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