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考状元庞众望的少年时代是怎样的?

2024-05-09

1. 河北高考状元庞众望的少年时代是怎样的?

河北高考状元庞众望的少年时代,是非常悲苦的。这个孩子出生于1999年,家境比较贫寒,家里面的条件也不好,父亲和母亲都是精神疾病患者,还有这个重度残疾。日常生活靠着姥姥姥爷去维持,但是这两位老人的身体状态也不好。但是家庭的贫困和父母的贫穷,并没有让他抱怨,而是拼搏努力,坚定了自己的求学道路。

少年时代非常悲苦,家庭条件很差
人们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就是这个男孩子心目当中的精神砝码。从1999年出生,家境比较贫寒,到现在成为高考状元确实很不容易。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母亲是重度残疾,只能依靠轮椅来支撑这个家庭。在这样的场景之下,这个孩子能够勤奋学习真的是不容易的,毕竟这个条件也是人间罕见。

日常生活很痛苦,只靠姥姥姥爷维持
因为父亲会有间接性精神疾病,所以精神时好时坏,而母亲是重度残疾,只能用轮椅来行走。这个家庭的生活所需就靠这两位老人去维持,可是外公外婆都患过疾病,所以这个男孩子的出现让他们的家庭总算是增加了一点希望。虽然说天有不测风云,但是人有旦夕祸福,这个孩子没有放弃,反而是努力加油,终于闯出了一片天地。

知识能改变命运,坚定求学道路
从小孩子就知道,只有读书才能够改变命运,能改变家庭生活,在多次和命运抗争的道路之上,慢慢的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孩子。当人们还在甜蜜梦乡里面呆着的时候,这个孩子已经完成了当天的学习内容。因为他想要把命运改变,才能报答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用侦查实则来回报社会,可惜母亲却看不到了,但是在九泉之下一定比谁都开心。

河北高考状元庞众望的少年时代是怎样的?

2. 曾经他们都是高考状元,现状如何了

1、每年高考,高考状元都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他们是各大名校争取的宠儿,学弟学妹膜拜的对象,街坊邻居教育子女的榜样。或许,曾经荣耀的桂冠,只能算作是人生中一个高光时刻,一个略显不同的开始而已。

2、往年的高考状元现在仍然都是行业的精英,可能有一些混的不太好的,但这些所谓的不太好,在我们一般人眼中应该也是相当不错了,高考状元不等于职场状元,再说,每个行业,状元只有一个,不是状元也可以活的有声有色。

3. 高考状元全军覆没

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头衔的武汉市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面对“‘ 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这样的设问严肃地指出,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 
 他说的无比有道理,但有个小难题需要反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专家们解决:那就是废除了过去荒诞但公平的考核方式,换成所谓体现多元人才观的、很素质的新型考核制度,怎么形成一个简便易行的统一选拔人才标准?您怎么证明一个农村的特会养猪的孩子就一定比城市会开宝马飚车的孩子素质低下?

高考状元全军覆没

4. 庞众望是如何考上清华的?


高中期间,学校得知庞众望的家庭情况,给他免除了三年的学费,高中三年虽然艰苦,但也熬过来了。
高考那年,他考出了684分优异的成绩,又因为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获得了农村专项计划清华大学60分加分,以744分的成绩成为了河北沧州的理科状元。
03
考上清华大学之后,庞众望相关事迹被各路媒体曝光。一些爱心人士得知了庞众望一家的情况,表示要资助他上学,提供一些帮助。
但都被庞众望和母亲婉拒了,庞众望说,他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更知道赚钱有多不易,那些钱也是别人通过辛苦得来的。清华大学有勤工俭学的机会,也有贫困生补助。何况他现在还做着家教,有劳动能力,再接受他人的捐赠,心里会过意不去。大学四年自己只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让考上清华的机会,不被白白浪费。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大学里依然刻苦学习,还担任了团支书职务,学习之余,他还进行勤工俭学。经过4年的努力,庞众望圆满完成学业。毕业后获得了直接攻读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资格。
他继承了母亲的乐观,母亲虽然生活困顿,但脸上从来都是洋溢着阳光,从没有饱经苦难的忧戚神色,把最好的一面给了孩子。
庞众望说他从来没觉得羡慕别人,就是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他也觉得比其他孩子幸运,想见到自己的妈妈,随时都能见到。只是生活方面困难了些,亲情方面比别人收获得更多。
医生说,母亲庞志琴的寿命要比普通人短一些,所以庞众望想好好学习,未来好好工作,做出一番成就,尽快让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庞众望的母亲在去年因病去世,没能看到她期盼已久的儿子穿上学士服的样子。这也成了庞众望心中最大的遗憾。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多数家庭条件不好的人内心自卑且不够勇敢,然而在《面对面》栏目的采访中,庞众望的目光始终从容且坚毅。
在采访中,主持人问他:“很多在这样的家庭生长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和别人去讨论这样的事,不喜欢和很多人去讲。”
而庞众望则一脸平静地回答:“我没有觉得我的家庭有哪一点拿不出去的,有哪一点不值得去讨论的。我妈妈那么好,我姥姥姥爷也那么好。我的每一个亲人都那么好,我的家庭哪里是拿不出去讨论的呢?我觉得他们应该羡慕。”
出生在苦难的家庭,体验过贫穷和艰难,却从未被命运打败,也从未抱怨过家庭和父母,反而心怀感恩,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5. 3300余名高考状元竟然无一成才?——记一次简单的史料溯源

前几天在知乎上见到这样一个问题:
                                          
 老实说,这个标题还是蛮让我震惊的。毕竟3300名状元无一成才,也算是应试教育的彻底失败了。不过我向来了解中国新闻的特点——一般来说,假如某个新闻特别反常识,你最好要先琢磨琢磨它的可信度。鉴于我最近写书挖史料有点走火入魔,于是索性运用了一点史料学方法,对这个回答里的基本论据——“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做了一次溯源。
  
 于是大家不妨与我一起,来看看究竟为什么这些高考状元泯然众人。
  
 首先,根据问题中指出的
  
 我找到了《上海教育》2011年12期的目录:
                                          
 难道这个所谓的研究纯属胡说八道?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我又到网上搜了一下,结果发现这话最早的来源之一竟然是文汇报:
                                          
 袁振国的名字我是听说过的,按理来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也是家比较靠谱的机构,假如他们真有类似研究,那总得有个研究成果吧?结果我搜了一下,没搜到相关研究的信息。
  
 不过不要紧,既然这话是在华东师大60周年校庆的主题论坛上说的,肯定会有相关发言记录,仔细一查,果然让我查了出来:
                                                                                  
  “别人做过的”! 
  
  “别人做过的”! 
  
  “别人做过的”! 
  
 嗯,到这我不禁又手贱搜了一下当初报道这事的姜大记者,结果发现真是了不得,这位竟然是文汇报的首席记者!上海新闻奖一等奖得主!三八红旗手!我就问你怕不怕!
                                          
 人家嘴里明明白白的“别人做过的”,到了这位首席记者这就变成了“他们研究院刚刚完成的”,果然首席记者就是与众不同。
  
 不过到这还不能算完,这个“别人”到底是谁呢?于是我继续查了下去,总算是挖到了根上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让我们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研究的!高考状元无法成为行业领袖的秘密,就由我们来揭穿吧!
                                          
 纳,纳尼?不是说好的3300人么?怎么只能查到这么几个?不过没关系,一百多人都没出现一个行业领袖,也足够说明问题了啊!我们看看,这个报告到底是怎么界定“行业领袖”这个概念的!
                                          
 我总感觉有哪里不对:按照这个报告的逻辑,大部分状元(尤其是80年代及更早期)的信息都已经查不到了,能查到的状元信息都比较靠后。那么假如一个人在1985年参加高考,之后从事学术道路,那么在2007年的时候就要做到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或者美国、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才能被算得上是“行业领袖”……
  
 难度太大了吧老铁?
  
 不过没关系,学术界循规蹈矩,报告中不还提了一个“2007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么?杰出校友,这个难度应该没那么大了吧?
                                          
  中央委员! 
  
  国内外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 
  
 
  
  
 作为一个正常人类,咱们得知道这么个事:到十八大的时候,“60后”的中央委员也仅有10人。而第一位“70后”中央候补委员诞生于2016年。
  
 所以在2007年用这个杠杠作为“行业领袖”的标准去衡量这些78年以后的高考状元,是不是有点太失心疯了?
  
 所以咱们最后总结一下吧:
  
 一个不靠谱的网站用不靠谱的方法,做了一个不靠谱的研究。
  
 然后一个还算靠谱的人在华东师大校庆的论坛上引用了这个研究,被一个不靠谱的记者发表到了文汇报上,最后被人言之凿凿的当作证据来攻击现行的教育体制,这简直就是妥妥的丁公凿井啊!

3300余名高考状元竟然无一成才?——记一次简单的史料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