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是怎样逼迫尧让位的?

2024-05-09

1. 舜是怎样逼迫尧让位的?

弄得尧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大舜仍不罢休,又把尧软禁起来,不准他同家人、亲友见面,逼迫他赶快让位。可是尧的儿子丹朱难以就范,舜又把他放逐到丹水。经过一步步地精心策划,大舜终于坐上了王位。

舜是怎样逼迫尧让位的?

2. 孟子为何说“人皆可为舜尧”,当时发生了什么让他说出这样的话?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仁义礼智”的本性,所以才会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人。也是为了鼓励人人向善,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
出自战国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下》),原文选段: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虽然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的本性,本性仍然需要自己 去“求”,即靠后天的修养。人只要经过努力,认真进行自我改造、自我修养,就都能成为尧舜也即圣贤之人。那些道德很差的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的本质。所以如果人们能够努力探求善的本质则“人人皆 可为尧舜”。孟子认为很多人不能成为善人的原因是环境和欲望。
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的思想可以看出他很注重人,注重人的本性和潜能,儒家讲究性本善,鼓励人人向善,这也表现出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之高。

儒家有二圣人:一是孔子,人称“至圣”;二是孟子,人称“亚圣”。孔子、孟子的思想,基本概括了儒家思想精华。因此人们习惯把儒家思想用“孔孟之道”来概括。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从小接受母亲教育,发奋读书,后立志宣传儒家思想,发愿教化社会人心,终成一代圣人。“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讲述了孟子学习成才成长的经历。

《弟子规》告诉人们说:圣与贤、可驯致。意思是只要付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孟子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只需努力上进,时刻不忘仁义礼智信,坚持孝悌之道,对社会有贡献,就会步入圣贤之道。孟子不管走到哪里,都传达孔子的孝悌之道、仁爱思维、修身理念。孟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奋斗啊,人人皆可为尧舜啊。
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被普遍的流传后,刹时如同东风吹遍大地,如同春雨润泽万物。一时间,“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起初这句话传到一名叫曹交的人的耳朵里。曹交沉思多日,始终没有找到谜底:奇异,尧舜多贤明啊,咱们怎能成为尧舜呢?不理解、不理解......。 曹交的朋友和他说,众人都说孟子是第一智者,你可以去请教他。因而曹交决议去找孟子请教:为什么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一天,恰逢孟子正在给门生讲解孔子的思想。曹交便来请教。曹交对孟子说:“耽搁您一点时间,请您指教一个问题。您说,每个人均可以做尧舜那样的圣人,真的能做到吗?”孟子说:“是的,人人皆可为尧舜。”曹交说:“我这就不太懂了。人们怎能都成为尧舜呢?我思虑多日,不明白为何,请您给我讲一讲。

孟子微微一笑说:“。你提出的问题,很多人也有这个疑问。人人皆可为尧舜,不是说你的位置、影响力,而是说在思想境界、道德品质上、做人做事上要和他们相同。如果做到了,也就是尧舜相同的圣人了。
曹交说道:“我懂了,您果然是高人啊。我明白了,人人皆可为尧舜,实际上是让人们学习尧舜的孝悌之道、谋福社会之心,只要真学真做,也就到达尧舜的境界了,您说的太好了。谢谢您了。
孟子说:“是啊,人人皆可成为尧舜,就看你是否下决心去做罢了”。孟子回头重重的对弟子们说:你们都要记住“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真学真做,持续尽力,大家加油啊 ......

3.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为尧舜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由孟子的观点来看贤者与人有什?

人人皆可为尧舜,出自《孟子》的巜告子章书》。这是孟子的性善论以鼓励人人自我修养道德品质,积极向善,个个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尧舜是我国上古时代两位最杰出的贤明君主,也是古代品德高尚的楷模和代表人物,被儒家尊称为圣贤。他以孝道治理国家,以德教化万民,布施天下。尧舜认人为贤,禅让天下,让民心所向,天下归心。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和平盛世,社会稳定,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尧舜是道德行为高尚的化身。



人人皆可为尧舜,并不是要求我们要达到尧舜的地位和名声,而是要求自己努力具备尧舜那样的人格品质。我们可以效仿圣人的行为举止开始做起,多行善事。把尧舜这样的圣人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作为崇高的目标去为之奋斗,就算做不出那样的丰功伟绩,也可以成为有所理想,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高尚之人。



圣贤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修养,以实际行动做出来的。作为普通人同样可以有着尧舜那样崇高的境界,严于律己,奉公守法,一心向善,修身其家,兼济天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格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令人敬佩,令人感动,以成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道德模范。



人人皆可为尧舜,与佛教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如同一理。都是以慈悲为怀,善待众生,人人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人生一世不可十全十美,难免有所差错,有时糊涂一时,误入歧途。但只要知错就改,改正得越彻底越迅速就越好。至于触犯法律,已经通过刑事改造,有着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积极表现,同样是良好的公民百姓。这也是如同佛家所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人人皆可为尧舜,这是每一个人的初心和愿望。尽管不可能实现人人成为尧舜,但只要人人有着积极的向善,就完全有可能:人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说人皆可以成为尧舜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由孟子的观点来看贤者与人有什?

4.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关键是什么?孟子为什么说“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首先我认为孟子他的思想是秉承儒家思想,并且进一步加强发展儒家思想,提出“民为贵”的思想,当然还有儒家的传统思想“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意思是人人都可以是尧舜,可以同尧舜那样成为贤人受人爱戴。从这可以看出他是很注重人的,注重人的本性与潜能,鼓励人人向善。它的关键是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无论是君王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有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认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树立起我们每个人立志向善的信心,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孟子为什么会说“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是因为如果明白了只要人皆向善,只要心态是积极的,那么不论是谁教都是一样,都可以看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可以学到别人之长处!总之反对人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贵。表现出孟子思想境界之高!

5. 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本文哪句话表达的同样是这个意思?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意思是: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是说人人都能做到尧舜那样的成就,只要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从孝悌做起,行尧舜之道,就是尧舜了,就能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做出一番成绩。

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本文哪句话表达的同样是这个意思?

6. 15#孟子对尧舜禹的评价

孟子“言必称尧舜".,可见孟子对尧舜之道的重视程度。这一点我们从《孟子》中尧舜禹频频出现也可以看出来。据统计,在《孟子》35370多字中,“尧”字出现有58 次、“舜" 97次、“禹" 30次,比“周公" 18次、“文王"35次,出现的频率要高得多。可见,孟子对舜尤其感兴趣,提及舜的地方在尧舜禹中为最多。
  
 从《孟子》的相关记载来看,孟子对于尧、舜、禹也分别有着不同的评价。
  
 《孟子》虽然“尧”字出现的次数为58次,但单独叙述尧的事迹的文字并不多,孟子对尧也少有专门的评语,尧多与舜并提,赞颂尧舜之道或其伟大历史功绩。孟子对尧舜之道的颂扬,贯穿于《孟子》全书。一方面,孟子赞颂尧的为君之道。《滕文公上》详细记载尧举舜治理天下,孟子欲以此为例来说明君王治天下需要任用贤人的道理。孟子认为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他将尧舜这样的圣人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君臣关系的典范,“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倡导后人需要效法尧舜。如果“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认为尧对待舜的方法也是君主尊贤的典范,是应当为当时的君王所效法的。“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孟子借尧舜死后,天下大乱,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况,说明尧舜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并反衬尧舜为君的伟大和尧舜为君之道的重要。
  
 另一方面,孟子又认为“尧舜与人同耳”,“尧舜,性之也”,即尧舜实行仁义是发自本性的,习于本性,因其自然。孟子同意“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说法,他认为尧舜虽然是圣君,但其所倚之道却是人人可为的孝弟之道,“尧舜之道,孝弟而已",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只要人努力修身养性,积善行德,也可以达到或者至少向尧舜靠拢一些。
  
 孟子对舜尤其推崇,对舜的赞誉远远多于尧和禹,《孟子》中“舜”的出现次数比“尧"和 “禹”字相加的和还要多,有力地突出了舜在三圣中出类拔萃的崇高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舜是儒家心目中最完美的圣王典范,因为他不仅通过“修身"具备了“人伦之至”的内圣品格,而且还在“仁政”活动中实现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外在理想。舜也是孟子为表现其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而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
  
 孟子对舜首先称赞其为君行仁义之道,孟子将其塑造成为一个与尧一样崇高伟大的贤明君主。“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偏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舜在这种险恶情况下被尧选拔出来,并不负众望,赶跑野兽,治理洪水,征服了大自然,保护了人民。孟子认为“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舜是从仁义之路而行,并不是把仁义当做工具或手段来使用。关于尧舜之道,在前文中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其次,孟子耗费大量笔墨将舜塑造为“大孝"的典范。孟子对于舜“孝”行的论述文字要远远多于对其为君才干的称赞。孟子最推崇舜的“孝",认为舜是“大孝"之典型。《孟子》七篇,十一处提及舜的“孝",可谓赞不绝口。纵观《孟子》提到“舜"或“大舜”的就有90 多处,其中能够单独叙述某个事件或完整表达某种思想的,也有36处之多,足见孟子对舜的推崇程度。孟子曰:“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把父母看得远远重于天下,直到五十岁还怀恋父母,只有舜才能做到啊。“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舜其至孝矣",对父母的孝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舜无愧为“大孝"、“至孝"的典范。弟子曾问孟子,舜为天子,皋陶为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当怎么办?孟子在无法回避这个问题的情况下,给舜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舜视弃天下,犹弃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可见孟子对舜的“孝” 是多么敬仰,他甚至认为舜可以为了庇护父亲,毫不犹豫地抛弃君主之位。
  
 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将孝道上升到国家政治统治思想的高度,这是孟子借尧舜之道对前人“孝"思想有选择的发展。在孟子的思想中,孝道思想是仁政的基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舜做了天子以后,以天下养瞽瞍,可谓达到至孝的境界了。
  
 此外,孟子还对舜其他的卓越才能和优秀品质做了论述,如舜从善如流“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以取人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言舜对于行善没有自己与别人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是,接收人家的是,并以此为乐:“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
  
 孟子对禹的论述在三圣中是最少的,《孟子》中“禹”字的出现次数为30次,比尧舜都要少得多。孟子对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第一,称赞禹的从善如流和关心百姓疾苦的品行。孟子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讨厌美酒而喜好人家向他进善言,而且“禹闻善言则拜”。孟子认为“禹、稷、颜回同道”,他们都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所以他们很急迫地将天下百姓解救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二,孟子还大力称赞禹的治水功绩。“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尧举舜摄政,舜命禹带领人民治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终于制服了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7. 孟子认为舜是怎样得到天下的

孟子万章篇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翻译
万章问:“那麽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 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这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 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 这个权力。 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 “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在民间,有“民约论”的 味道。


原文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於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於天 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於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 大夫。昔者,尧荐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 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 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 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 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 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 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 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麽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 
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 
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 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 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 一这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 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 表示罢了。” 
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 百姓也接受了是怎麽回事呢?” 
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 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 也接受了。天授与他,老百姓授与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 下授与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 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後,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後便 避居於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 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芜的儿子那裏去,却到舜那裏去;打 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裏去,却到舜那裏去;歌颂的人,也 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你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 到帝都,登上了天於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 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太誓》说过: ‘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 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孟子认为舜是怎样得到天下的

8. 尧为什么让位予舜

一、尧担心自己的儿子不能担当大事。
《史记》中,有两处点明了尧对儿子丹朱的失望。
其一:有大臣举荐(或者是恭维)丹朱,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
其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以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由此可见,尧对自己儿子非常了解,他认为儿子没有掌管天下的本领,如果把权力给了儿子,那么天下可能因此而不安。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尧反对儿子受帝位的原因是:丹朱如果得了天下后,而可能造成天下大乱,近而引来杀身大祸,说得更严重一点,可能殃及家族。尧明哲保其子身,更为了保其家族,而不授权予丹朱。
二、尧、舜本一家。
尧并不是因为舜能干,而就把位子让给他,尧选择继承人时,除儿子外,也想在自己的家族中寻找。《史记》中记载:“尧曰:‘悉举贵戚疏远隐匿者。’众人皆举荐舜。尧曰:‘然,朕闻之。......吾其试哉。’”
从图中足以看出尧和舜本是同根而生,有血源关系,只不过从穷蝉起被废为庶人,直到舜这一代都是老百姓罢了。
三、尧和舜的翁婿关系。
尧为了试探舜的品行,观其品德,“尧妻之二女”。笔者通过通读全文,理解为“二女”为:其一是尧把二女儿嫁给舜;其二为:尧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因为后文中有一句“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由此可见,尧绝对不是随便把自己身边的女子给舜当妻子,而是自己的女儿,不管是一个也好,两个也罢。
尧的用意很明显,嘴上说让二女观其品行,其实早有心把帝位传给舜,要不谁能下这样的血本。也正是有了这层关系,尧死后,“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老百姓如此方式悼念尧,大家还不是为了尧和舜的翁婿关系。另外,也正是有了这层关系,尧死后,其子丹朱也有疆土,全家仍然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