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的运用

2024-05-11

1.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运用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运用

2. 经济学十大原理各举一个身边的例子

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这个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下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如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语学习心理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
  还可以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服,或全家度假。或者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人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一美元用于上述物品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他物品上就要少花一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交替关系。典型的交替关系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交替。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个人物品的消费(黄油)就少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收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并不是住房和伙食的钱,因为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住宿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真正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假设一架飞机的乘客票价是500美元,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位。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并多摘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收益也高了。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当你的一个家庭成员找工作时要与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员竞争。当各个家庭购物时,他们也相互竞争,因为家庭都想以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东西。因此,在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自己做衣服,盖自己住的房子。显然,你的家庭在与其他家庭交易的能力中受益匪浅。无论是在耕种、做衣服或盖房子方面,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出卖什么时关注价格,所以,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了他们行动的社会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如某一个地方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他是一个垄断者。这口井的所有者并不受残酷竞争的限制,可以随意定价。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另一个办法,就是政府再造一口井或多个,以竞争来制约个人的私利。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1993年,平均美国人的收入为2.5万美元。同一年,平均墨西哥人的收入为7000美元,而平均尼日利亚人的收入为1500美元。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由于期间货币量每月增加了3倍,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000万马克。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例如,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因此,对价格的变动作出完全的调整之前,货币量减少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3.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详解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ductivity)的差别。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含义。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curve),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a) 货币量增加,提升支出水平,从而刺激物品与劳务需求b) 长期的高需求引起高物价,继而引起企业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雇佣c) 更多的雇佣则意味着更少的失业经济学家仍对菲利普斯曲线有所争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2014年之前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权衡取舍。这就简单地意味着,在一两年的时期中,许多经济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动通货膨胀与失业。无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从高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从低水平开始(正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况),或者从这两者之间某个地方开始,决策者都面临这种权衡取舍。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详解

4. 《经济学原理》十大原理

 这一段说的就是家庭分工和资源分配的问题,就是谁挣钱最多,获得的家庭资源越多,地位也就越好。
   通常来讲,稀缺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社会资源的管理就尤为重要。
   谁来吃鱼子酱或者吃土豆?谁坐特斯拉或者挤地铁?谁来种地或者设计电脑软件?社会需要将人们生产的物品、服务、工作进行分配。
   因此不能生产所有人需要的所有物品。   就如在计算机中的hash函数一样,有限的数,去代表无限的状态,那就必将产生重复,我们称之hash碰撞。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出资产相关的决策,研究人们如何相互影响,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比,价格上升的速度。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吃就得拿东西来换。换与不换需要决策。   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你选择加班,就会失去学习理论知识时间。   你选择学习数学,就失去了学英语的时间。   这一段蕴含了机会成本的本质。
   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黄油”政策,确定了国家将重心偏向军工的策略。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效率与平等之前的选择。
    效率: 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说白了就是物尽其用,合理使用稀缺资源)。    平等: 指将这些利益平均的分配给社会成员。
   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平等原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在设计政府策略时,两者往往相互冲突。
   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因为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   社会不应该仅仅因为环境管制降低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而放弃保护环境;   也不应该仅仅因为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对他们不闻不问;
   人们需要了解面临的选择,才有可能做出良好的策略。学习经济学从认识生活中的权衡取舍开始。
   一个运动员,如果不上四年大学,可以在俱乐部每年拿上几十万,那么对于这个运动员来说,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几百万,这是最大单项成本,而不是他在大学里的学费、住宿费、等。因为你不在大学,这些费用你也逃避不了。
   我喜欢抽烟的快感,抽烟损害健康,那么这种快感的机会成本就是健康。   这个命题是不是正确的?我感觉不是,在没抽烟之前,健康是我本来就拥有的。但是抽烟之后你就会失去,我觉得机会成本是,除了你现在拥有的以外,你的面前有两个以上的东西可以得到,但是你只能选一个,当你选完之后,剩余的里面价值最大的那个就是你选择的这个东西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都是理性的。   当可用的机会给定时,理性人会系统而有目的的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
   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经济学分析就会变的异常困难,因为人是复杂的生物,影响变量实在太多。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描述人们现有行动的微小增量调整。   边际 = 边缘,边界
   其中最重要的是  边际收益  和  边际成本 。
   案例1:
   案例2:
    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该物品所获的的边际收益。反过来,边际收益又取决于一个人已经拥有多少这种物品。因为边际总是取最后一个。 
   水很便宜,但是钻石很贵。   因为多一杯水对于我们来说无足轻重,因为随便我们都能获得水,你可能还会嫌弃多一杯水占地方,想喝在去水龙头接就是了,所以多获得的那一部分水对心灵没有触动……
   但是钻石不一样,这玩意获取渠太少,你多买一个钻石戒指,女人会更加开心,没有女人嫌弃钻石太多,因为营销的作用使得女性渴望得到更多的钻石,因为她们相信,钻石代表永恒的爱情和更多的财富。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行的某种东西。 例如对惩罚和奖励的预期
   人们通过对比成本和收益,得出赢亏,然后对激励作出反应。
   整个经济学的中心就是激励,一个经济学家提出,整个经济学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成: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
   猪肉上涨时,人们会少买猪肉,进而选择鸡肉和鱼肉,并且激励人们进入猪的养殖。
   市场的高价格,提供了,买者少消费,卖者多生产的激励。
   价格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影响对于市场经济如何配置稀缺资源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决策者善于利用激励: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现有的成本与收益结构,从而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是不是也有改变了人们的决策?)
   比如:在我国是部分商品价格是国家管控,比如粮食,盐,棉花等生活必须基础物资,如果你还要种植粮食,并不会得到更多的价值,因为价格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农民会放弃种植粮食,进而到城里打工。如果政府提高了粮食价格,那么外出务工人员会回到农村继续种地。
   比如,汽油税鼓励人们开小型的节油型汽车,欧美开这种车的人就比美国多,原因之一(严谨)就是欧洲的汽油税比美国高,所以并不是欧洲人觉悟高。   其他的影响还有,激励人们拼车或者坐公交车,北京地铁的起步价涨价,想必就是激励短途人们骑行或者不行,缓解交通?如果汽油税再高一点,必须使用私家车出行的人们就会考虑使用混合动力车,如果高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考虑电动汽车。
    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如何影响激励时,他们的策略通常会带来竟想不到的结果。(就是想的不周全,事件逐渐发展成不可控或不符合预期) 
   如果道路宽大平整,没有行人,那么放慢行车速度的边际收益会非常低,因为放慢不会更安全,边际成本却很高,每放慢一档速度,就要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如果道路结了冰,那么上述条件就反转了。
   当然在这里,作者主要是想阐述汽车安全带这个事,60年前汽车是没有安全带的,那时汽车事故率很高,事故中的司机和行人的死亡率基本持平,但是,当 任何速度都不安全 著作发表时,国会立法要求安全带是新汽车的标准配置。
   自此以后,司机的死亡率下降了,行人的死亡率上升了,事故率也提升了不少,原因就是司机有了安全保护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当然,为了安全带边际收益最大化而去故意撞人,应该不会……不过多少有点这个意思。
   这种激励反应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且带有争议,所以在分析任何一种决策时,我们不能光看直接影响,还要看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
   政策改变激励,激励改变行为。
   贸易剔除了那些价格高质量差的产品,这个和职位竞争差不多,哪个行业都会逐渐淘汰不适合的人,但是内卷就是恶性竞争
   还有人多的地方,越容易滋生出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且价格公道质量好的服务和产品,比如大城市。
   如果你害怕竞争而把自己隔绝开来,那么你需要自己种地,做衣服,盖房子,(这些事情本来可以使用你擅长的事情换来的酬劳去抵消掉的)
   小城市东西,又贵又垃圾,因为没有通过充分贸易的过滤,也就是缺少竞争或者竞争不充分,相对于大城市来说
   这么说的话,本地化的保护政策是对还是错呢?
   改革开放前,我们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政府起主导作用,由官员决定稀缺资源的分配。以及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谁来生产?谁来消费?他们依托的理论是: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
   现在的人们都会对计划经济指手画脚,但实际在没有经验的初生国家前提下,计划经济是最符合人们的直觉的产物,假设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没有指挥者,人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会杂乱无序,谁去打水、谁去打饭、谁去占自习室的座位、谁去英语课签到。这多有秩序啊,简直完美的安排,在局部中这大部分是对的,但在整个经济中,就是错的,这个有点像自然生态,如果想恢复自然生态,人们最该做的就是什么也不做,让自然自己调节。无为而治。
   我们搞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其中的利害关系没有那个国家的人能比我们中国人更懂了。
   现在我们是市场经济,让市场自行调节,企业去决定雇佣谁,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谁工作,购买什么。企业与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利己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这里面的奥秘亚当斯密也做了解释。
   《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那就是价格,前面说到的班级的例子,就是其中没有明显价格的指向。而市场是有价格的。这是本质区别。价格反映的是市场的成本,而不是你自己认为的成本。
   看上去很混乱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很有秩序的。
   滴滴出行的出现,使出租车司机很是恼火,在我们遵化这种小县城甚至出现过跑滴滴违法的荒唐地方保护政策,我很纳闷,出租车和地方政府到底是什么关系?要这么拼命护着?原来,会触动到一些人、一些团体的既得利益。那这就不奇怪了:物品与服务的供给者通常并不喜欢新竞争者。但对消费者来说,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使市场运行得更好。
   在这里插入一个案例,在我们公司对面,有一个地下饮食区,我们一直在这里吃饭,环境一般。突然有一天,饮食区隔壁又开了一个饮食广场,由于新的饮食广场,干净卫生,超过70%的人都去了这里,导致老的客源断崖式下跌,为了重新拉回食客,老饮食区搞了好多优惠,并且饭菜质量也并没有下降。只就说明,竞争的受益者是消费者,试想一下,如果两家饮食广场联手垄断经营的话,消费者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回到滴滴出行,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滴滴是比出租车便宜的,因为平台做了很多中转工作,前期这几乎是免费的平台服务,以至于司机和乘客都省去很多成本(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成本还是在以后还回去了。)并且在天气恶劣或者下班高峰时,司机可以加价,对于这种行为,85%经济学家是支持的,并且认为这是增加了消费者的福祉。因为尽管涨价有时会使消费者消费者花更多的钱,但是这种激励使得司机做出反应,即在消费者最需要出租车时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此外,涨价有助于把资源配置给愿意为出租车服务支付最高价格的消费者,并减少了寻找和等待出租车的成本。
   这段有点意思,我的理解是   案例1:
   案例2:
   根据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价格增加对事物发展是有利的一面的,案例1中,为什么a能如此轻易获取便利?因为他能为社会提供更多贡献。进而,社会会为贡献多者提供更多资源。案例2中,没啥逼事的人不愿意给司机加价,着急去医院的人就愿意,这样资源就倾向于更需要它的人。
   看不见的手如此强大,为什么还需要政府?(学会识别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
    1. 政府能落实和维护规则,看不见的手才能发挥作用。    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如果一个农民预见到他的谷物一定会被偷走,他就不会种植庄稼;   如果无法确保客人一定会付款,那么餐馆就不会提供食物;   如果太多的顾客通过非法复制来逃避付费,一家电影公司就不会生产电影;
   (这一点和当下的“躺平”非常像,打工者预见了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果实都要被剥削9成,那么他们就会不再那么努力,只产出1成,这一成是维护生存必须的那一份,他们知道,再怎么剥削,起码得让他活着。)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产权是指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我们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律来保护我们的产权,而无形的手则需要在我们拥有稳固的产权的前提下,来发挥作用。
    2. 无形的手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大体分为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也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标,要么是做大蛋糕,要么改变这个蛋糕的分割方式。 
   先说效率:当无形的手不能有效配置资源,让蛋糕变大时,就是产生了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原因是外部性(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影响)。典型的例子就是污染。因为市场不能把污染的成本算在内。
   另一个原因是市场势力(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某个经济活动小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假如小镇只有一口井,那么拥有这口井的人就不会受到残酷竞争的约束,进而限制水的产量来收取更高的价格(物以稀为贵,有人可能疑问,少的东西如果没有价值,也一定贵吗?注意,这个世界上没有没用的物质,只有不会用的人,人们现在大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可以绝对的认为,少的东西,就一定贵,一个现实例子,拿破仑加冕,头戴铝制皇冠,因为当时铝比金还稀少)。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自己垄断,人人又都想反别人的垄断。
   再说平等:即使看不见的手带来了效率,也不能消除经济福利分配上的巨大不对称性。因为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购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报酬。
   大影星直播吃饭,也比中科院院士直播授课挣的钱多,因为显然大多数人不愿意为理论知识掏钱,而更愿意看表演,因为他们喜欢。
   看不见的手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拥有充足的食物、体面的衣服、完善的医疗。根据某种政治哲学,这种不平等要求政府进行干预。实际上,许多公共策略,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政府并不是总能改善市场结果,因为公共政策不是天使指定的,而是有不完善的政治程序指定的。有事所设计的政策只是为了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   有时政策是由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领导人指定的。应该学会如何分辨政策的好坏,以及某个好的政策是提高了效率还是促进了平等?
   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情况。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和人们的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经济”,这是微观经济学,之后的三大原理组成了整体的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学。 
   各国收入水平差距巨大,2014年的人均年收入:   美国:55000美元   墨西哥:17000美元   中国:13000美元   尼日利亚:6000美元
   这种差异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的国家的人们拥有更多的生活品和医疗。
   美国历史上,年收入每年增长2%左右(根据生活费用变动经行调整之后)。这个增长率,人均每35年翻一番,一个世纪中,人均增长了8倍。
   怎么算,依靠复利,复利公式 F = P(1 + i ) ^ n, 其中:P=本金;i=利率;n=持有期限,书中求得是倍数,所以不把本金P包含在内,既得 (1 + 2%) ^ 35 = 1.9998895526624565, 所以就是2倍。一个世纪100年,相当于3个35年,每个35年翻一倍,就是 2^3 = 8 倍。
   是什么带来差距,生产率(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老师更细致解释: 生产率是每一个工人每一小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 理由是每个国家的工人的工作时长不同,美国比法国人均GDP高30%,不能说明法国生产率比美国低,因为法国人每年有很长的时间去度假。)
   就是A国每人每天能造2斤大米,B国每人每天只能造0.5斤大米,在和平时期,肯定A国人过得好。   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简单的,如果在一个时期,生产率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是次要的。比如,有人把美国20世纪的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归功于工会和低工资法,但其实真实原因是它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率。另有人说,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收入放缓是与日本和其他国家激烈的竞争导致的,但真正的敌人是自身放缓的生产率。
   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公共政策也有深远影响。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分析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
   1.受到良好的教育   2.拥有生产物品与服务需要的工具   3.获取最好的技术提高生产率
   问题,生产率和生产力区别?
   一个是最大单产量,一个是最大总产量。
   1921年-1922年,德国物价上涨了2亿倍,到了1923年12月,上升至4815亿倍   1921年,希特勒取代安东·德莱克斯勒成为纳粹党领袖,这和当时的恶劣的经济环境脱不开关系,德国人们需要激进的领导人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这就是历史上最令人震惊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    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罪魁祸首就是货币量的增长。    正常来说,轻微的通货膨胀能带来益处,真正产生严重问题的都是情况严重的通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更加严重),要保持正常的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与生产总值之间应该保持固定的系数。
   人们通常只关心涨价的产品,忽略降价或者保持原有价格的产品。所以老是感觉周围的东西都在涨价,造成通货膨胀的自欺欺人的错觉。
   单个产品的涨价不能说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要看整体水平。而和整体直接相连的,就是货币的印发。
   问题是国家为什么要超发货币?   其中之一就是资源合理分配,国家需要调整资金流向的重心。比如国家想要支持房地产,当前市场上流通着100万货币,对应着100万个资源,国家又印刷了100万货币,这个部分货币从印刷厂出来后,直接进入央行,央行再下发商业银行,央行通过策略或者限制,使得人们愿意向银行贷款从事房地产相关投资,但是,市场上只有的100万资源现在对应着200万货币,反映到民众就是原来1块钱一捆大葱,现在要2块钱了,因为钱被稀释了,多余的钱由央行再分配。
   这个应该好理解,新的问题在于,市场如何感知这多出来的钱呢,央行每次印钱会不会对民众公布?
   如果是依靠市场自身感知,过程是缓慢的,那么越先知道信息的人越能受益。
   假如央行印钱提前通知了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为什么央行要通知我),如果我有幸成为第一手贷款人,那么我带了款马上购买固定资产,比如商品房,花了1万,因为我知道马上就要通货膨胀了,等到市场完全感知到了多余出来的钱,价格就提升了一倍,我买的房子可以卖2万了,我一分钱本金没花,净赚1万。
   市场是什么时候完全感知通货膨胀了呢?   最底层的人得知市场整体涨价的时候。也就是老百姓。
   当一国政府大量发行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这个价值不是货币本身的价值,而是货币对应的市场货物的价值)。
   从美国经济史上来看:   20世纪70年代高通胀与货币迅速增长有关;   近年来低通胀与货币缓慢增长有关;
   长期来看,物价水平的上升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   但在短期中,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且更具争议性,大多数经济学家这样描述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
   1.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2.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参与生产和服务。   3.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上述推理过程(逻辑学的概念,命题,推演)得出一种在整个经济范围内的最终的权衡取舍: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一些经济学家对以上观点仍有疑问(俺也一样,感觉上有点理想化,实际环境中会复杂得多)。   但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的曲线。
   当失业率不能接受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当通货膨胀率为社会不能接受时,就应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这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不会同时发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是此消彼长的。
   这种权衡取舍关系在分析经济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周期: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或雇佣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简单来说,就是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经济所经历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由于这些货币与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潜在力量,所以,决策者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奥巴马做了一次上述实验:   2008年-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严重的衰退,由住房市场不良拖欠引起的金融体系问题扩散到经济的其他方面,从而引起了收入下降和失业激增。奥巴马提出,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美联储也增加了货币供给,目的是减少失业。
   但是大家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也会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水平。
   从2021年看来,确实问题不小。
   百度了一个回答,感觉还算靠谱,如果错误,后期再修正。
   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短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拉动需求,需求可以拉动就业,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的话,就业就不能拉动,那么就会出现失业,所以说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如果从整体的国家经济健康的角度来看,通货膨胀可以理解成国家的经济体变成一种不断浮肿的状态,或者说是形成了经济泡沫,而泡沫又始终是要破灭的。   所以原理十也说了它只是看似解决了短期失业率的问题,长期的失业率解决不了,更可怕的情况泡沫失控后又大范围的破灭会产生经济危机,也就产生大范围的失业。   所以如果是站在以百年大计来治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就会发现原理十根本不合理。

5. 你们有谁知道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么?。。能给我讲讲么?

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开篇就有
第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第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第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第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第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第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第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第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第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即通货膨胀
第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你们有谁知道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么?。。能给我讲讲么?

6. 经济学十大原理的介绍

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7. 常用到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十大原理- -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经济学原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可以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无论你今后身处何方,你都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东西。作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学生面临如何分配学习时间的交替,父母在购物,旅游和储蓄间面临交替,社会面临效率与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考虑上大学的决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为即使不上大学,也要租房和吃饭。最大的成本是时间,如果把上大学的时间用于工作,能赚到的工资就是上大学最大的单项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学年龄的职业运动员如果放弃运动而上大学,可能每年少赚几百万美元,因此他们上大学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职业运动员一定要退役后才去上大学的原因。

--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

假设一架200个座位的飞机飞一次的成本是10万美元,每个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会说:票价决不应低于500美元。但是当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0个空座,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00美元买一张票,应该卖给他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饮料而已。

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小的增量调整。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其他所有家庭竞争,但是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过得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做衣服,盖房子。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 

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不承担排放烟尘的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

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假设镇里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之简单出人意料之外。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结果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人们通常认为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关系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当政府减少货币量时,它就减少了人们支出的数量。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减少了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销售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就暂时增加了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常用到的经济学原理?

8. 请用十大经济学原理联系身边的事情~?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大炮代表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引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话就是,军事上所占的资源越多,可供民用消费和投资的资源就会越少。在现代社会里,同样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政府用于生产公共品的资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产私人品的资源就越少;我们用来消费的食品越多,则用来消费的衣服就越少;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那么用于休息的时间就越少。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例如某公司决定在一个公园附近开采金矿的成本。开采者称由于公园的门票收入几乎不受影响,因此金矿开采的成本很低。但可以发现伴随着金矿开采带来的噪声、水和空气的污染、环境的恶化等,是否真的不会影响公园的风景价值?尽管货币价值成本可能会很小,但是考虑到环境和自然生态价值会丧失,因此机会成本事实上可能很大。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它是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用拔河来做比喻,一方共有10个人,总拉力为300公斤。现在增加一个人张三,张三的到来使得这一方的拉力增加了25公斤,这个25公斤就是边际量。又增加一个李四,李四的到来又增加20公斤拉力,这个也是边际量。总的说来,边际量的增加往往是递减的,还用拔河做例子。假设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一样的25公斤,当人数少的时候,大家配合的比较好,每一个人都能发挥25公斤的力量。后来增加了一个人,大家一起使劲的时间就有点错位,新增加的人实际只能让总拉力增加24公斤的力量。继续增加人的话,大家使劲的时间就有更多的错位,他只能让总拉力增加23公斤的力量。随着人数的增加,每个人带来的增量(就是边际量)都在减少,总拉力(就是总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再来一个人也不能增加为止,如果再增加人数的,就有可能带来负的边际量了。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对于这个,就直接举例说好了。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他会感到很高兴,然后会更加努力。如果被老师批评,他也许会感到沮丧,然后会发奋图强,当然他也可能因受表扬而骄傲退步,也可能因受批评而消沉下去,从此一蹶不振。而且,老师的这种当众评判,也会对这个学生以外的其他学生产生影响。 在这里,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或者批评就是一种激励,而受到激励以后的心情,以及在这种心情的驱动下采取的行动,无论是高兴还是沮丧,无论是努力还是消沉,以及其他同学对此的心态和由此生发的所作所为,就是人们对激励的反应。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我们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或者我们国家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或者多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这些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比如消费者需要更多数量的牛肉,那么牛肉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向生产者传递出供给不足的信号。而当一个可怕的疾病减少了牛肉的产量时,牛肉的攻击就会减少,从而价格也会提高。更高的价格又鼓励农民生产更多的牛肉,同时促使消费者用其他产品替代对牛肉的消费。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市场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这时就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金融危机就是这种情况,而在这个时期各国政府发布的政策就是政府干预。最有名的罗斯福新政就是在192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策。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the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随着时间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为什么北美的生活水平高,而热带非洲的生产水平低?答案是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的技术状况和各项知识差别。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这就是通货膨胀。在正常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实际需求量,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举例说,比如1922年1月到1923年11月,由于通货膨胀,魏玛共和国的价格指数从1上升到10 000 000 000。就像某人在1922年初拥有一张价值3亿元的德国债券,那么两年之后,他用这么多钱就会连一小块糖也买不到。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society faces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当经济增长过快,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时利用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避免经济过快增长,同时也减轻了价格压力。但是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并没有这么简单。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如果菲利普斯曲线相对比较平坦,则降低通货膨胀率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和产出损失为代价;而如果菲利普斯曲线比较陡峭,则失业率的小幅上升就会带来通货膨胀率的快速下降,代价较小。

  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