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索太空有什么意义?

2024-05-08

1. 人类探索太空有什么意义?

人类近百年来探索太空的整个发展历程,未来我们将会离开太阳系!踏足更遥远的宇宙星空

人类探索太空有什么意义?

2. 人类探索太空有什么意义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可以分为两种目的。一是科学家的兴趣驱动,即科学研究水平到了可以探索太空的程度,科学家就会去探索太空,而不去管探索的实用意义,或者说,科学探索的本身就是实际意义所在。另一种目的,是考虑人类如何利用太空的科学探索,这种探索的实际目的是在探索中逐渐开发出来的。太空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当然要对它进行探索。以明白其中的道理。再者,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探索太空的强烈愿望,人类要明白人类、自然、宇宙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明白真理所在,当然就要探索太空。当然,人类要先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如果吃饭都成问题,人类就会放弃探索太空的努力,但是目前人类总体上来说已经解决了吃穿问题,自然就会去琢磨太空的问题。至于探索与收获的问题,要从长远考虑。人类存在于宇宙的时间,短暂得可怜,对太空、宇宙探索的本身就是收获。科学探索是长期的,对宇宙的认识也是长期的,这和做生意完全是两码事。

3.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这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吗?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太空探索计划,掀起了太空探索阵阵热潮.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些计划似乎也许有人会说,太空探索是科学家的事,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其实并不尽然.人类探索“太空”,最终还是为了“地上”老百姓的生活,这些宏伟的太空探索关联着人类的福祉.本刊此次介绍、阐述太空探索为我们提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卫星、通信、医疗、防灾、娱乐等诸方面发挥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及对一个国家、社会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民族自信心诸方面的影响,以帮助读者对国家太空探索计划的理解和认识.
  相信多数人已经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了解到本次中国载人航天的基本情况.欢庆之后,也许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想一些事情———天上的和地上的.
  自1971年“东方红1号”上天以来,我们还从来没有像这样长久地注视过太空.随着载人航天成功,仿佛所有的可能性都敞开了大门.我们意识到,每天的塞车、劳作、柴米油盐,甚至约会、闲逛,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应该还包括更广阔更深邃的内容———我们的眼界因此极大地开阔了.
  袁学军总指挥说,此次是检验中国载人航天的基础技术,为将来空间站的会合与对接作准备,最终形成天地之间的运输能力.这是比较专业的回答.至于我们普通人,则宁愿沉浸在更浪漫的遐想中.按照有关专家和官员的说法,中国将继续开展探索月球乃至火星的空间活动,时间表都已经拟定.也就是说,作为中国人,我们将成为货真价实的参与者而不再是旁观者,这个感觉当然很好.
  同时,正如专家所说,中国因此将超越传统的海陆空概念,进入人类的“第四疆域”.世界发展潮流如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以保障未来的国家安全.事实上这不仅是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的思路,包括日本、韩国、巴西等很多国家在内,都制订有各自的航天计划,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印度,他们明确表示将在2015年前后探索月球.今年底,美国、欧盟、日本的探测器有望到达火星轨道,明年欧盟和美国的探测器将抵达土星,2020年则是美国预期载人登陆火星的时间.相对于冷战结束后航天事业的低靡,很明显新一轮的太空探索热潮正在兴起,我们不必讳言其中可能包含的竞争因素,同时也就不难在这种大背景下合理审视神舟计划的意义.载人航天成功将为中国搭建一个走向更广阔深邃宇宙空间的平台,其价值也许在今后会越来越显现出来.
  天上的话题大致就是这些,但我们更有必要探究它将给我们地上的国家带来什么.我想不难理解,恐怕我们没有兴致永远仰着头观赏当代飞天壁画,除非它同时能够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这的确是神舟计划及其载人航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它必须解释的.
  此前有评论认为,神舟计划乃是我国两弹一星、863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当然,190亿元造价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由此,也许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某种脉络.
  两弹一星以重点突破的方式,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我国完整的科技体系,这是它的重大意义之一.应该承认,它使我国科技领域在世界上树立起远超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声望.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凭借两弹一星建立起来的科技厚度当时很难市场化,与民生关系不大,因此这种优势也渐渐有削弱之虞.为了保持科技后劲,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又实施863计划,但同样存在体制瓶颈,并由于这个问题而导致对当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把握的某些偏差,更由于分散用力,最终很难说达到了预期效果.近年来,我国科技界的处境颇为尴尬,在世界科技竞争力排名榜上有连年下滑的趋势,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这样的状况,很难达到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也无法帮助国家实现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力量来推动———神舟计划或许可以视为这个推动力,它想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把中国宇航员送进太空的问题,更承载了扭转中国科技颓势、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的期望.
  我想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通过实施某个重大科技工程以提升国家整体实力的作法并非为中国所独有.美国先后实施的曼哈顿工程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实际上也是这种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以一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的思路.
  同样,两弹一星也为我国的赶超战略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运作模式.今天的神舟计划可以视为这种思路的延续.它们所追求的,都是集中突破一点以期带动全局的战略目标.所不同的,前者更关注国家安全,后者则力求提升本国的整体科技实力,为未来的产业调整和升级开路.
  事实上这是所有同类战略都必须面对的最终问题.也就是说,由政府推动的科技突破,如果接下来不能实现市场化,不能与民生接轨,其最终效果都将可能大打折扣.美国阿波罗计划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当年投资240亿美元,随后带来了几千亿美元的民用市场.资料显示,美国航天事业迄今已经创造2万亿美元财富,并预期在2020年达到GDP的10%-15%.尽管如此,实际上目前美国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航天技术产业化的问题,NASA为了获得经费支持,需要不断游说国会(更不要说预期耗资4000亿美元的载人登陆火星计划).这个状况,在已经商业化的近地轨道还好,而在纯科学目标的深空探索领域仍然很艰难.
  据报道,中国航天事业一直力图走产业化之路.承担神舟飞船设计、生产任务的中国航天集团,其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市场,国家拨款只占少部分.这样的信息,我想,其价值未必低于载人航天本身,因为它可能意味着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的前景,并由于市场化而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目前来看做得似乎还不够,至少没有达到政府招标、不同企业平等竞争的程度.此一点,我以为才是我们未来必须关注的问题.说到底,一项好的事业,需要有良好的体制予以保证.我相信我国的神舟计划以及未来太空探索将作出有益的尝试,这也就是我前边所说的“地上”的问题.按照我们的现实地位或者说现实处境,一切天上的事最后都要对应于地上的变化.当我们抬头望天的时候,我希望我们同样感受到地上的变化———它将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福祉.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这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吗?

4. 这道题怎么做:在无边无际的太空里,

    1.5  2.虽然天气很好,但我不想出去。(答案不唯一)   3.因为在无边无际的太空里,几乎没有空气。人在那里无法呼吸,就好像沉到水里一样。所以,宇航员要穿上宇航服,用来保护自己。  

5. 谁能给我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吗?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太多了,我只简要的帮你归纳: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 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 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 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 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1984年7月25日,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走“礼炮”7号空间站的舱门,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天后,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顺利返回神州大地,是中国第一个载人进入太空,圆了中国人的愿望,还圆了400多年前明朝人万户想乘上火箭升空的梦想 2004年10月24日,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在太空共飞行了16858.71人/天。是世界上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国家。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将要发射出一个重372公斤(820-lbs)的0铜质撞击舱,以每小时37,015公里(23,000 mph)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一是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二是为了防止2036年阿波菲斯撞击地球而做试验。 2006年07月17日 21:15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观测月球表面地形、研究元素分布等,日本研究人员称,这是日本2025年建立载人太空站第一步。 2008年印度计划探测火星 201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废止,之后航天飞机将不再造,升级为空天飞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2010年,国际空间站将建成,总重量423吨,长108米,宽88米。有6个实验室,33个标准有效载荷柜,可载6至7人。这将是最大的空间站。 2012年人类计划在月球拟建基地。 2026年美国计划把人类送入火星。 ......

麻烦采纳,谢谢!

谁能给我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资料吗?

6. 你认为,太空旅行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是什么?

到太空去旅游,给人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最新奇和最为刺激人的是可以观赏太空旖旎的风光,同时还可以享受失重的味道。而这两种体验只有太空中才能享受到,可以说,此景只应天上有。
太空游项目始于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游客为美国商人丹尼斯蒂托,第二位太空游客为南非富翁马克-沙特尔沃思,第三位太空游客为美国人格雷戈里·奥尔森。专家表示,未来的太空旅游将呈大众化、项目多样化、多家公司竞争、完善安全法规四大趋势。


产业贡献
发展太空旅游业,不仅仅只是让普通平民体验太空生活,它还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可以利用太空旅游的收益继续发展航天事业,保证昂贵的资金来源不仅限于政府资助,加快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可以让普通平民,特别是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个人,让他们更加了解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使他们尽自己的有限能力参与其中。
由于太空旅行是针对平民的,所以更符合今后人类踏入宇宙的要求,在太空旅行中,专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研究人类移民太空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所以,太空旅行不只是少数人的奢侈消费,它对于人类的航天事业有着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7. 人类上太空存在哪些困难

第一个困难就是宇宙太大了,有一句话我忘了是谁说的了:天文学永远是一门观测的科学! 
第二个困难是地球的引力难以克服。最近提到议事日程上的[太空电梯]也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 
第三个困难是靠化学能的火箭获得的速度太小,效率太低,只能用可控热核反应提供能量并以接近光速喷射粒子才能解决,这大约还须几十年的时间。 
最后一个也是第四个困难是人的个体寿命太短,这是个生物问题也许冷冻是一个能有研究成果的方法。

人类上太空存在哪些困难

8. 探索太空让带给我们什么?

人是有好奇心的而且有欲望尤其是占有欲。想占有整个宇宙的资源和空间。 
意义一,了解宇宙演化及其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 
二,了解人类和地球生物在宇宙中的地位及意义; 
三,发展各种太空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 
四,探索和占有各种太空资源; 
五,利用太空的极端环境进行各种科学和技术试验; 
六,显示国家的先进和强大; 

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再度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自豪感,两名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也成为新的民族英雄。但有学者指出,公众和媒体不应仅仅停留在欢呼和树立新英雄的层次,更应了解神舟六号对中国科技、经济、军事以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中国军事专家认为,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随着导弹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应该走“要飞船、不要航母”的国防现代化道路。 

这几天,中国媒体关于神舟六号的报道明显多于前天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电视台昨天对神舟六号发射的直播,更吸引了大约5亿人观看。由于官方对神六发射采取相当开放的态度,神六所引发的新闻大战甚至比两年前发射的神舟五号更加激烈。 

不过,不少媒体对神六的报道变成了一场“造星运动”,它们拿出“追星”的功夫深入挖掘航天员的个人资料,甚至爆炒航天员的家属和家乡,似乎航天员才是神六能上天的头号功臣,神六的意义不过是打造两个英雄人物。 

有关学者指出,神六上天固然值得中国人大事庆祝,费俊龙和聂海胜也当然值得赞扬,但这些远不是神六带给中国的全部。除了欢呼和“追星”外,媒体应该更多地介绍神六的科技意义、经济价值和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样才能使更多人理解中国为什么在并不富裕的条件下大力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另有学者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塑造中国的太空文化。未来的太空电影中拯救世界、与外星人较量的英雄,无疑会有黑头发、黑眼睛的龙的传人;流行音乐中,将会更多地响起“神舟”启发而来的天籁;而中国人也将学会运用东方的方式,向全世界反映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多重情感。 

要飞船、不要航空母舰 

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专家滕建群昨天在人民网发表文章,阐述神舟飞船的军事价值,认为中国应该放弃建造航空母舰的想法,转而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他指出,随着导弹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进步,航空母舰的优势地位却在被渐渐地削弱。“要不要用二战主力装备航空母舰来装备我们21世纪的部队,来应付21世纪初的挑战,回答是否定的。” 

滕建群在这篇题为《要飞船、不要航空母舰》的文章中说,目前,发达国家都在把争夺的制高点放在信息和航天技术上。战场空间正在向外空和计算机(电脑)空间渗透,中国必须要参与信息与航天技术的竞争,并在这两个领域里有所建树。 

中国国防大学一名学者指出,21世纪国际军事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在太空,与传统的陆海空相比,太空将是真正的军事“制高点”。中国必须在日益激烈的太空技术中争取主动,否则就没有能力应对未来的军事挑战。 
“神六”上天,举国欢腾,我国也在逐步走进太空探索强国的行列,发展空间技术对于国家战略固然重要。但自从人类开始航天探索以来,技术的进步把人类的视野和希望向广阔的太空迈进。作为地球人的共同身份共同参与,跳出国与国竞争的狭隘,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无垠的太空面前,人类和国别都只能是一个“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