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坚持采用八股文?

2024-05-10

1. 为什么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坚持采用八股文?

我国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到清朝末年结束,共延续了一千多年时间。其中,明清两朝在科举考试中,采用了一种叫“八股文”的文体。那么,究竟什么是八股文呢?
所谓八股文简单的说就是要将文章分为八个部分,文章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文章的格式、语气、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由于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须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八股文最主要的弊端。

历史上对八股文的负面评价很多,明末思想家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对八股文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这是直接把八股文和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举划上了等号。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也在《聊斋志异》的不少篇章中讽刺了八股文的不合时宜。此外,清代著名学者钱泳、李慈铭也都曾对八股文发表过非常负面的评价。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那些给八股文打差评的人,自己本身就是八股文的受害者。他们中有不少人学识渊博,文章也写得很好。可偏偏在科举中屡次名落孙山。由于屡试不第,他们就在诗文著作中骂科举制度、骂考试官、骂八股文。这就好比今天许多人买股票亏了钱,要去骂证监会是一个道理。

当然,八股文确实有很大的弊端,这一点不仅读书人清楚,连当时的统治阶层也很清楚。从康熙、经雍正、到乾隆,关于八股文的存废之争就一直没有间断。可是最终,清朝的统治阶层还是决定坚持采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八股文虽然很死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不失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好方法。
首先,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而且价格也让大众都能接受。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大家就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角逐,让寒门学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否则,如果考试的内容五花八门,那在当时书籍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势必就会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富人家可以买大量书籍供孩子学习,而穷人家不仅买不起书,而且在很多地方甚至都买不到书。这样就等于关闭了寒门学子登上天梯的机会。

其次,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这样对阅卷的考官来说,也能相对公平、公正的给试卷打分。只要考生的八股文在各方面都符合了规范,考官就不能因个人喜好而将其淘汰。这样也相对减少了考察舞弊的情况。
此外,八股文虽然讲的内容都很空泛,但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能写好八股文的人,在写其他文章的时候往往就是信手拈来。《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对八股文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但他也肯定了八股文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有人说八股文学的内容都空泛无用。但事实上,明清两朝统治者采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原本也就没打算让学生学到经世致用的学科。考八股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天下学子中,挑选出最肯努力的人。至于具体工作方面的能力,等考上以后再慢慢培养也来得及。只要是愿意付出努力、能吃得苦中苦的学子,完全不用担心他们无法学会具体工作业务。在这一点上,八股文考试其实和我们今天的高考也很类似。虽然今天我们读书学习的知识很多,但绝大多数是永远用不到的知识。之所以要高考,就是从中选拔出最努力的学子,而非最聪明的学子。
因此,即便是现代人能穿越到明清时期,谁能想出比八股文更适合当时历史条件的科举制度吗?

为什么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坚持采用八股文?

2. 科举考试,为什么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八股文是什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这一块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如今的高考盛行制度,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到现在更加完善了,让人人都有了可以获得知识的机会。那么你知道,科举考试,为什么明清时代是考八股文,八股文是什么?为的是消弱支持阶层内部的反抗力量,八股文就是将文章分为八个部分。

从统治者和政治角度来看,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与当时的封建政治相适应,所以才成为明清两代推行的科举制度,视若神明。而在当时的社会情况背景下,如果想要出人头地,就只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八股文在后人看来,文商没有一点的韵味,起承转合也没有,更别说特有的标准了,所以文章内容一直让人捉摸不透,把握不到它的精髓。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形式,指的就是文章的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题目是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包括《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八股文也称之为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由宋代开始,到了清末后期废除,八股文就是在那个封建时期的一种产物。而八股文的形式,就相当于默写某一本书一部分内容的注解,跟唐代的“帖括”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
不管未来的教育事业如何发展,考试是必须的,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一定特别高而且我们目前都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一个人的优异程度的,所以不管它是以哪种方式来考试,我们都应该努力学习,就像明清时期考八股文一样。

3. 为什么明清时期要把科举制的内容设为八股文?

明清时的科举制相对于隋朝而言有了八股取士,写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四书文、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制义。(注:“股”与“比”是对偶的意思),是中国明、清皇朝考试制度中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隋唐开始,中国出现了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使中国社会低下层的知识分子有了成为上层官僚的途径。科举考试的内容在盛唐时期考的是诗歌,但由于评审较为困难,是以明、清两代转变为八股文。

名称  另名 行文格式  内容要求
破题  无  二句散行文字。  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
承题  无  四、五句散行文字。  将破题中紧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晓畅。要求明快关连,不可脱节。
起讲  小讲、原起  散行文字  浑写题意,笼罩全局。
起股  起比、题比、提股、前股  四五句或八九句双行文字,两扇句式必须相同,要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  开始发议论
中股  中比  句式双行,句数多少无定制。要求相对成文,形成排偶。  内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须尽情发挥,进一步搜剔题中正反神理奥妙,要求锁上关下,轻松灵活,宜虚不宜实。
后股  后比  句式双行,多少无定制。需相对成文,形成排偶。  作用是畅发中比所未尽,或推开,或垫衬,要求庄重踏实,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  束比  双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需相对成文,形成排偶。  用来回应、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结  无  散行,不一定用对偶。  全文结束语,不用圣贤口气,可以发挥己意。

八股文的字数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朝八股文
大部分与明类似,但将八股中最后可以发挥己意的大结改为三、四句收束,不能发挥己意思,又叫收结或落下。字数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

为什么明清时期要把科举制的内容设为八股文?

4. 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是哪些?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5. 八股文为什么会在明清时期,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第一、明清两朝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在需要
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去加强在思想领域的控制;而要想加强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就必须加强对于读书人的钳制。
为此,明朝大批屠杀文人,清朝则大搞文字狱。但是光靠这样的高压方式,是难以服众的,还不如用功名利禄来让钳制读书人的思想。
儒家思想以忠孝仁义为核心,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东西都深得封建统治者的喜爱。

而后来的程朱理学,把儒家的这一套学说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契合封建专制的思想体系。
正因为如此,在朱元璋登基以后,便大力提倡儒学,把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结合起来,使得天下读书人的思想都局限程朱理学上。
第二、汉文的文体传统给八股文提供了格式来源
八股文非常讲究排比和对偶,这种文体格式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这种对仗句式,是由于汉文字所独具特色的特征而逐渐形成的。
早在先秦时期,这种对仗的句式就已经变得很常用了。

到了西汉以后,随着赋与骈文的兴起,使用排比和对偶的句式,可谓是随处可见。
到了唐宋时期,主流上虽然很是反对太过注重文辞华丽的文辞,但对于排比和对偶句并不排斥,依然随处可见。
但事实上,对于八股文这种文体格式的影响,最大的当属律诗。有这么一句在明清颇为流行,“文之有八股,犹诗之有律诗。”
律诗非常强调在结构上要非常严整、富有次第,把八股文中的不少规定限制,就是从律诗中提取出来的。

当然八股文的对仗句式同汉代的骈文和唐宋时期的律诗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点的。
八股文中所谓的“八股”,简而言之就是四组特殊对仗的文字,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八部分组成。
不仅如此,这四组特殊对仗的文字还要模仿孔、孟两位圣人说话时的语气。还不能使用那些风花雪月的典故,否则就是对于圣人的亵渎。

第三、八股文是科举考试发展的内在需要。
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能等同于现代的高考,拥有众多的学科,他们仅仅只有中文写作这一种。
但问题在于写作是一种比较感性的东西,不同的文章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如果没有一种机械的规定去限制文章的内容、格式等,就确定一篇文章的好坏和取舍的标准。
正因为如此,八股文就逐渐应运而生了。

八股文为什么会在明清时期,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6. 明知八股文不好,为什么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坚持采用八股文?

在我国历史中,科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担负着为国家选择人才的重任,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将八股文定为考试的形式,但是由于八股文比较死板,很多人都讨厌八股文,可是这些都不能改变朝廷坚持使用八股文来招揽人才。其实,统治者们也都不是傻子,他们对八股文的弊端也都清楚,他们坚持用八股文,我想也是他们权衡了利弊的结果。我认为在当时用八股取士,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让寒门学子也能通过科举入仕



不论是哪个朝代,寒门学子永远是弱势群体,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实在是太少了。八股文的考试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这几本书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比较普及了。寒门学子们很容易就可以买到这些书籍拿来学习,而且八股将考试范围限定在这几本书里面,也使得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在科举中考中。试想,如果科举换了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科目,那么寒门学子是怎么也比不上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的。
二、便于评判



八股文是比较固定的形式,考官在批改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按照标准给考生评分,如果考试内容比较开放,那么这给考官赋分带来了困难,由于主观原因的存在,对考生也很难做到公平。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就算八股文有这些缺点,明清的统治者还是坚持使用八股文选拔人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也不能只单单看到八股文的缺点。

7. 中国古代科举中的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科举中的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8.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p>